CT室辐射防护新标准:医护必看!
CT室辐射防护新标准:医护必看!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CT扫描已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CT检查带来的辐射风险也日益受到关注。最近一项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研究显示,每多做一次CT,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43%。这一发现引发了公众对CT检查安全性的担忧。那么,CT室的辐射防护是否足够?医护人员和患者又该如何做好防护措施呢?
CT室辐射防护的重要性
CT扫描是利用X射线穿过人体组织时,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借助计算机后处理,从而形成对比不同的X线影像。CT扫描具有快速、清晰的成像能力,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
然而,CT扫描确实会带来一定的辐射剂量。研究显示,一次胸部平扫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6mSv,一次胸部增强扫描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5-15mSv。国际放射委员会(ICRP)建议,对于放射科医生等从事辐射有关的工作人员在5年内平均每年接受的辐射上限是20mSv,单年不超过50 mSv。
CT室辐射防护的具体措施
为了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CT室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
CT室防护设计
CT室的墙体采用铅粉、贝粉等特殊材料,可以做到防辐射阻断;天花板和地板采用一定厚度的混凝土,门窗采用含铅玻璃等特殊设计,能够保证辐射不会外泄,避免辐射泄漏影响周边的环境。
设备参数优化
CT扫描能够通过调整扫描参数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所以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检查需求和具体情况,对CT扫描的参数进行合理调整。
照射范围控制
医护人员将CT检查的照射区域控制在患者需要检查的区域内,避免无关身体部位暴露于辐射中。
个人防护装备
患者及患者陪护家属在进行CT扫描过程中应佩戴铅衣、铅帽、铅围裙等个人防护物品,能够减少身体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定时进行健康检查,保证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
医护人员应进行专业的CT设备相关内容培训,对CT设备的辐射防护知识和操作规程进行掌握,同时定期更新医护人员的CT设备专业知识,并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医护人员才能够进行操作。
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CT设备的剂量限制标准和操作规程,保证CT设备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要求需及时进行回应,特别是孕妇、儿童等患者,应给予更多的照顾,辅以辐射防护措施,做到患者辐射风险最小化。
特殊人群的防护注意事项
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尽量避免进行CT检查。如果确有必要,应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并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
对于短期内做过影像检查的人群,需告知医生,由医生视具体情况作风险/受益判断。在适当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超声或磁共振检查作为替代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
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医学发展的趋势。CT设备制造商推出了低剂量CT(low-dose CT,LDCT)。当前行业内常用的降低剂量方法为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即可根据检查类型和病人体型推荐合适的扫描参数,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低剂量CT的扫描辐射剂量明显低于普通CT,如一次胸部低剂量CT的扫描辐射剂量约为1mSv,通常为普通胸部CT扫描的1/5~1/6,但肺部病变发现能力和诊断效果却与普通胸部CT相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逐步应用,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剂量调制算法和图像重建算法等,也能避免重复曝光。相信未来会涌现更多的低剂量技术,使大众从CT检查中获益。
CT室的辐射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硬件设施、操作规范到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标准,可以有效降低辐射风险,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CT检查的辐射剂量有望进一步降低,使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更加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