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推:南通非遗美食探秘
央视热推:南通非遗美食探秘
近日,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聚焦南通,揭秘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非遗美食。从酱菜到河蟹,南通的每一道传统美味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曹顶跳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英雄故事成为焦点。此外,南通的江海风味也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让我们跟随央视镜头,一起探索南通那些令人垂涎的传统美食吧!
曹顶跳面:五百年传承的英雄味道
在南通众多非遗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跳面,又被称为“曹顶面”“切面”或“小刀面”。这道面食不仅是南通地区的名吃,更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抗倭英雄曹顶在南通城山路旁开设了一家面食店。当时狼山香火鼎盛,四方香客络绎不绝,曹顶的面店生意十分兴隆。为了提高制面效率,曹顶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制面方法:在特制的矮桌上系上麻绳扣,将擀面杖置于绳扣中,通过身体的跳跃动作带动擀面杖擀面。这种创新不仅大大提高了制面速度,还使得面条筋道有韧性,口感极佳。
跳面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面条粗细均匀,条长爽滑,柔韧有筋,久煮不糊。食用时,韧而不硬,耐嚼有味。最特别的是,跳面的汤底由猪骨汤、鸡汤、虾皮、文蛤等多种上好材料文火熬制而成,既注重口感鲜美,又富含营养。面条分量适中,通常在三两左右,与大碗、多汤相得益彰,往往让食客吃完后感觉意犹未尽。
这碗凝聚着英雄故事的面条,历经近500年的传承,依然活跃在南通人的餐桌上。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寄托着南通人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2020年10月,在第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跳面成功入选“江苏十大面条品牌”,成为南通饮食文化的金名片。
方笼糕:百年传承的甜蜜年味
在南通,还有一种非遗美食承载着浓浓的年味——方笼糕。这种传统茶食在通州石港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去年更是入选第五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方笼糕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选用当地农家大米作为原料,先将其制成酒酿,再经过三次发酵。整个过程需要耐心等待,有时甚至要发酵12个小时。制作好的面团被切成手掌宽的长条,放入笼屉中蒸煮。蒸好的方笼糕带着淡淡的酒香,口感松软香甜,是南通人过年时不可或缺的美食。
目前,方笼糕在南通地区已发展了12个分店,产品还通过线上渠道销往苏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它不仅是一份美食,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石庄鸡蛋饼:三十年坚守的温暖记忆
傍晚6点,从如皋市石庄镇北大街上的石庄鸡蛋饼店里飘出阵阵香气。两代人,三十年,在时光中坚守,用一张饼制造和传递着“温暖记忆”。前不久,这家小吃店入选南通市首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
每天晚高峰时间,杨永康的石庄鸡蛋饼店铺就会变得格外热闹,里面挤满了附近的上班族和刚放学的孩子。摊饼、炸馅、刷酱、卷饼、打包……现做的鸡蛋饼热腾腾地散发着香气,在寒冷的冬夜里咬上一口,满满的幸福感。“饼里卷的菜是每天早上新鲜采买的,荤素自选,丰俭由人。”杨永康介绍。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杨永康的岳母推着三轮车在石庄中学和小学旁边卖鸡蛋饼。2010年,杨永康和妻子接手岳母的小生意,在镇上租房开店,每天要做几百个饼,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十点,几乎全年无休。
30年过去,石庄鸡蛋饼承载了很多人的青春回忆,成为陪伴着他们长大的独特味道。“很多老客上学时就爱吃我家的饼,现在已经结婚了,又带着孩子来吃。”周末,经常有定居在南京、上海等地的石庄人特地回来买鸡蛋饼,还有不少美食爱好者看到大众点评上的网友推荐,专程从各地开车过来打卡。
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南通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美食的保护与传承。首批“名特优新”名单中,511家个体工商户入选,涵盖餐饮服务、手工艺制作等多个领域。同时,政府还出台《南通市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 提升发展质量的实施方案(试行)》,为非遗美食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这些非遗美食不仅是南通饮食文化的瑰宝,更是南通人智慧与匠心的结晶。它们承载着南通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南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年轻一代的传承创新,这些非遗美食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南通的大街小巷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