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反向春运,老年人携家过年成新趋势
春节反向春运,老年人携家过年成新趋势
随着春节临近,“反向春运”现象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前往子女所在城市过年,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团圆模式,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数据显示,节前一周返乡人群占比激增至39%,出游人群占比达37%。各大商圈客流量显著增加,旅游类App活跃用户量增长25%,交通购票类App增长36%,演出票务类App增长29%。商家们纷纷推出春节特惠活动,抓住这波消费高潮,为消费者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验。
反向春运成新趋势
2024年春运期间,60周岁及以上人群出行量同比增长近30%,更多老人选择“反向春运”,他们来自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地,目的地多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反向春运”,也被称为“反向团圆”,是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近年来,选择“反向春运”的人越来越多,成为春运迁徙大潮中的独特身影。
反向春运带来的影响
反向春运不仅缓解了春运期间单向行驶的运力组织压力,也减少了“一票难求”的焦虑。据统计,春运期间的单向客车实际上座率不足30%。而“反向春运”可以有效减少运输压力和增加上座率,缓解集中返乡的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春节期间闲置的资源,均衡配置运力,实现经济效益。
对于个体而言,相对于年轻人的假期短,老年人的“反向春运”,往往意味着团聚的时间会更长,这也更符合团聚的主题。父母离开家乡,来到城市,这是一种城乡文化交流的深入,让父母等长辈更直观感受到儿女在城市里生活,彼此也能更加理解。
反向春运的商业机会
随着春运人流的增加,交通网络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今年铁路部门针对往年的春运经验,推出了新的列车运行图,增开了更多的高铁和普速列车,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客流。新的高铁线路,如沪苏湖、集大原等线路的开通,给了旅客更多的选择,使得他们能更快更便捷地到达目的地。此外,民航业也呈现出繁荣的态势,C919等国产大飞机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民航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变化不仅为旅客提供了更加便利、舒适的出行体验,还突显了我国交通运输能力的强大。
反向春运的社会意义
春节是家庭团聚的节日,子女返乡探亲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年轻一代在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大,“与其身心俱疲地返乡,不如请父母来团聚,人在就有家。”多位社会学领域专家表示,“反向春运”并不意味着解构中华传统文化,而是传统不断演变发展的体现;“反向”团聚并未改变孝敬、亲情等美好情愫。
这一现象背后,也意味着父母、子女对如何过年渐渐形成了新的共识。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说,一些青年回乡过年时有“陌生感”“形式感”“孤独感”,匆匆待两天就离开;父母到城市能获得更长团聚时间,也能感受城市文化与氛围,一种家庭生活新共识逐渐默契形成。
反向春运的未来展望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乡下人”与“城里人”界限愈发模糊,“反向春运”有助于城乡文化更好融合。“父母来到城市,能直观感受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为孩子的奋斗感到自豪,互相增进理解。”在江苏无锡工作的“00后”张凡说。
客观上,“反向春运”能减少运输压力、增加上座率,有助于均衡配置运力,实现效益增长。文旅消费也迎来新契机。从年夜饭预订到城市周边游,一家三代构成的家庭旅客群体,成为各大文旅平台吸引的对象。有旅游平台预测,家庭结伴出行将成为今年春节期间的主流,亲子家庭的占比将增至49%,订单量同比增长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