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一座承载千年治水智慧的博物馆
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一座承载千年治水智慧的博物馆
钱塘江畔,自古以来就是人与自然博弈的战场。每年八月十八,当潮头高达3.7米、潮差达8-9米的钱塘江大潮呼啸而来时,人们不禁感叹自然的伟力。而在这片潮起潮落的土地上,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博物馆静静诉说着古人治水的智慧——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千年工程
走进海塘遗址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代“鱼鳞石塘”遗址。这种独特的筑塘方法始于康熙、乾隆年间,因其形似鱼鳞而得名。博物馆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动画演示还原了古海塘的筑造过程,让参观者得以一窥这项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之处。
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实物展示,还有互动体验项目。在遗址厅,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与虚拟数字人互动,深入了解海塘背后的故事。二楼的文化厅则通过展陈相关史料、实物、模型,结合动画演绎,讲述历代治水清官廉吏修造海塘的感人事迹。
钱镠与捍海塘的传奇
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吴越国王钱镠修筑捍海塘的展示。公元910年,面对肆虐的潮水,钱镠召集500名弓箭手,在江边射潮。虽然这更像是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但背后却蕴含着古人对潮汐规律的深刻认识。
更令人称道的是钱镠改进的“石囤木桩法”。这种方法是在竹笼中装入巨石,退潮时将其码放到滩涂上,再用木桩固定。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版筑不就”的问题,更为杭州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博物馆内,通过三维动画和实物模型,参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工程的伟大之处。
融合廉洁文化的创新展陈
值得一提的是,海塘遗址博物馆还融入了廉洁文化教育。一楼遗址厅结合清代“鱼鳞石塘”遗址,投影历代修筑海塘的官员留下的清廉诗词作品。通往二楼的阶梯上设有“步步生‘廉’”环节,展示明代上城籍官员于谦著名的清廉诗词《石灰吟》,让游客在拾级而上的同时感悟洁身自好、清廉自守的品质情怀。
自2020年1月对外开放以来,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超过百万人次。作为全国首个以古海塘遗址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更传承了中华民族勇于征服自然、善于利用自然的精神。对于每一位到访者来说,这里都是一次穿越千年的历史之旅,也是一次感受古人智慧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