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背后的健康隐患:从睡眠监测到治疗方案
打呼噜背后的健康隐患:从睡眠监测到治疗方案
打呼噜:一个可能致命的“小问题”
“打呼噜就是睡得香”,这个流传已久的观念正在被医学研究颠覆。事实上,打呼噜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暗藏致命风险。据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受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困扰,这种疾病与打呼噜密切相关,可引发多种严重疾病,甚至导致猝死。
打呼噜背后的健康隐患
打呼噜,医学上称为打鼾,是由于睡眠时气流通过狭窄的呼吸道,引起软组织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当打呼噜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出现睡眠呼吸暂停。这种情况在肥胖人群中尤为常见,因为过多的脂肪会堆积在颈部,使上气道变得狭窄。此外,年龄增长、长期吸烟饮酒、鼻部疾病(如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等因素,都会增加打呼噜和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
睡眠呼吸暂停:一个隐形杀手
睡眠呼吸暂停的危害不容忽视。由于呼吸暂停会导致身体缺氧,长期如此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甚至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引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OSAHS患者卒中的发生率增加4倍,死亡率增加1.98倍。长期的低氧血症会改变血液动力学,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升高。此外,它还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高血压和糖尿病。
如何及早发现?
如果打呼噜声音过大、不规律,伴有呼吸暂停、白天嗜睡、乏力、晨起头痛等症状,就需要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的可能。此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通过多导睡眠监测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现在,很多手机APP能记录睡眠和打鼾,智能手表也能记录血氧和脉搏变化,大家可以使用它们来进行动态监测。当夜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心动过速心率大于90次/分,心动过缓心率小于40次/分,或者心率波动过大,甚至心脏停搏大于3秒时,这些智能设备都会提示异常,这时患者就需要提高警惕,来医院进行专业检查了。
专家建议:早诊早治是关键
对于打呼噜和睡眠呼吸暂停,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助于减少其发生。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佩戴口腔矫治器、使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或者在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例如,对于上气道存在突起的软组织解剖狭窄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搬走石头,打通道路。CT可以发现上气道的骨框架狭窄,就像路基窄了需要拓宽。这两类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获益,但手术不是万能的,有些患者是多因素导致的气道狭窄,术后仍需要呼吸机或止鼾器来辅助治疗。
结语
打呼噜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噪音问题”,它背后可能隐藏着睡眠呼吸暂停这一健康隐患。关注睡眠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才能让我们拥有高质量的睡眠,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