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推荐:北京天坛的文化探秘
世界文化遗产推荐:北京天坛的文化探秘
北京天坛,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皇家祭坛,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重要场所,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建筑瑰宝。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建筑布局与设计
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因此俗称“天地墙”。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内坛的南北轴线,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以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以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西部修有斋宫。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而成。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同的柱子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12根“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12根柱子“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着二十四节气;三层总共28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8根铜柱,总共36根,则象征三十六天罡。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据史料记载,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举行。看到这,很多人是不是就开始有疑问了。皇帝哎,九五之尊,大冷天的,竟然在一个露天之地举行祭天仪式。想想皇室宗亲和文武百官在外面冻得直打哆嗦,到底是图什么呢?为什么不将圜丘建成有屋顶的呢?难道想表达一种诚意?
别说,其实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在嘉靖帝之前,祭祀活动一般都是在祈年殿举行。嘉靖帝建造地坛、日坛、月坛和圜丘坛之后,祈年殿就成为了祈谷的地方,而圜丘坛便成为了祭天的场所。同时,嘉靖帝为了更加贴近诸天神祇,便没有建造屋顶。
文化内涵
天坛的建筑和布局处处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以祈年殿为例,其建筑结构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四季,中层12根“金柱”象征十二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总共28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8根铜柱,总共36根,则象征三十六天罡。
在天坛公园皇穹宇的西墙外,有一棵被誉为“九龙柏”的古老柏树,被称为“北京最美十大树王”之一。这棵柏树形态奇特,躯干上布满了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曲盘绕,仿佛九条龙在云端飞舞,细细品味,栩栩如生,因此得名“九龙柏”。然而这既不是人工雕琢,也不是画工彩绘,而是树体本身天长日久长成的!“九龙柏”之所以生长成这样,据林学家考证,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
九龙柏古朴苍润,树冠蜿蜒起伏,浓密遮天,树干间有纵向沟壑,将树身分为若干股,扭曲向上,宛如九条蟠龙缠绕升腾,森然欲动,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关于“九龙柏”名称的来历有两个传说,一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决定在天坛建造祭坛。在祭坛的选址上,他选择了当时还是一片荒地的飞来石。而这棵柏树,便是在那个时候被种植在了祭坛的核心区域。皇帝每次临坛行礼,于九龙柏西侧不远处降辇,九龙柏恰立于门前恭迎于路旁,故又称为“九龙迎圣”。
另一传说是,有一年乾隆皇帝来天坛祭祀前视察皇穹宇,朦胧中听到皇穹宇西殿后有声音,寻声查找,发现有九蛇朝圣,乾隆帝眼见九蛇游至坛墙外消失,抬头间赫然发现“九龙柏”昂然伫立,顿悟这九龙柏乃神蛇变化,是上天派下凡尘守护祭天神版的护卫。
作为天坛公园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九龙柏不仅是一棵古老的树木,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抹文化的传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祥瑞、力量和独立。九龙柏的命名,既寓意着皇帝的权威与地位,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力量和独立的精神内涵。此外,九龙柏的形态也与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相契合,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旅游信息
天坛公园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年开放。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开放时间为6:00-22:00,淡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开放时间为6:30-22:00。门票价格为旺季15元,淡季10元,联票分别为34元和28元。游客可乘坐地铁5号线至天坛东门站,或选择多条公交线路到达。
推荐游览路线:天坛东门→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圜丘坛→皇穹宇→斋宫→西天门→北天门→天坛北门。其中,祈年殿和圜丘坛是必看景点,而九龙柏、回音壁等景观也值得驻留观赏。
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祭祀文化的实物资料,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其精妙的建筑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