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朱自清必读经典:《背影》
清华教授朱自清必读经典:《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这篇散文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刻画了一个父亲的背影,成为了无数读者心中的经典。
创作背景:清华园里的思念
1925年,朱自清来到清华大学任教,担任中文系主任。这一年,他37岁,正值人生壮年。然而,远离家乡的他,却时常思念起远在扬州的父亲。《背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一位旧式知识分子,性格严谨,对子女要求严格。朱自清在清华任教后,父子二人聚少离多,加上家庭经济的困境,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然而,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让朱自清更加思念父亲,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父亲的形象。
独特的视角:从“背影”看亲情
《背影》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独特的视角选择。朱自清没有直接描写父亲的面容,而是聚焦于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不仅是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更是朱自清心中父亲的形象。
文章中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那一幕: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幕,通过“背影”这个意象,将父亲的爱与付出展现得淋漓尽致。朱自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最真实的父亲形象。
艺术特色:平实中的真情
朱自清的散文以平实见长,但正是这种平实,让他的文字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在《背影》中,他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父亲为儿子送行的故事。
然而,正是这种平实,让文章的情感更加动人。朱自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父爱。
文学价值:现代散文的典范
《背影》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朱自清的代表作,更是现代散文的典范。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风格:用平实的语言,描写最真实的情感。
这种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结语:永恒的父爱
《背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传达的那份永恒的父爱。朱自清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背影,也让我们看到了所有父亲的背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很少有时间去细细品味亲情,但《背影》提醒我们:父爱,永远是最值得珍惜的情感。正如朱自清所说:“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