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防疫新举措:你了解吗?
公共场所防疫新举措:你了解吗?
最新数据显示,超过70%的市民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感到担忧。随着新冠疫情反复,公共场所成为防控重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春节前后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部署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保障公众健康。
政策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流行季。流感已进入流行高峰期,新冠病毒、肺炎支原体、人偏肺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流行。春节假期人员跨境、跨区域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将明显增加,可能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扩散风险。为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春节前后新冠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
具体措施
重点机构防控
各地要做好“一老一小”常态化防控,加强养老、托幼、学校、儿童福利等重点机构的防控工作。指导托幼机构、学校落实晨午检、疫情报告等制度,加强食堂、宿舍、教室卫生管理。同时,推动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积极接种流感、新冠、肺炎球菌等疫苗,提高重点人群免疫水平。
重点人群保护
针对重点人群,各地要:
- 加强养老、托幼、学校、儿童福利等重点机构以及空间密闭场所防控
- 做好日常防护指导和健康监测
- 指导托幼机构、学校落实晨午检、疫情报告等制度
- 加强食堂、宿舍、教室卫生管理
- 倡导学生春节假期出行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假期结束返校后做好健康监测
- 指导督促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做好春节假期外来人员探视、老年人和儿童回家及返院的管理
- 推动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积极接种流感、新冠、肺炎球菌等疫苗
- 结合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约周末疫苗接种服务
公共场所管理
各地交通运输场站要落实传染病防控相关要求,做好客运场站、服务区、交通运输工具的清洁消毒、通风换气等工作,配备必要的防疫物资;引导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和旅客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文化和旅游场所场馆要及时动态疏导客流,避免空间密闭场所大规模人员聚集;做好室内旅游场所场馆的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等工作。住宿、餐饮服务单位要加强食品卫生和安全管理,确保公共用品用具、饮用水、食品等卫生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有效降低传染病发生风险。
实施效果
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密切关注全球疫情态势,加强对新冠、猴痘等病毒变异的监测与信息收集,动态开展风险评估和分析研判。同时,统筹推进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应用,落实首诊负责制,做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工作。通过多源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利用,及时研判流行趋势,为提前做好救治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各地要根据本地冬春季传染病流行形势提前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结合实际加强儿科、呼吸科、发热门诊、急诊急救等救治力量和资源准备。推动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与街道(乡镇)、社区(村)互联互动,做好老年人、孕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日常监测,保障及时就医。
呼吁公众配合
各地要结合本地传染病疫情流行形势针对性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和政策解读,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控能力。倡导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公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员密集、环境相对封闭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感染风险。加强入境出境人员科普宣教,引导出行人员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做好出发前、旅途中及到达目的地后的防护准备和防护措施。
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让每个人都能够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的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