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风险防范:医护人员的必修课
静脉输液风险防范:医护人员的必修课
静脉输液是现代医疗中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其风险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输液使用率高达80%~90%,而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占比达55.1%,其中静脉注射给药占90.6%。因此,如何避免静脉输液风险,成为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规范操作是基础
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这包括执行“三查九对”,确保药品、剂量及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同时,要合理选择输液工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用药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输液途径和设备。
例如,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应考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或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减少外渗风险。此外,输液部位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应避免在手或腕部进行静脉注射,前臂被认为是更安全的选择。
重点防范外渗损伤
外渗损伤是静脉输液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药物或液体意外渗漏到周围组织而不是静脉中时,可能导致组织坏死,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外渗损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药物的细胞毒性、渗透压、输液压力以及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等。
为了预防外渗损伤,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仔细评估患者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注射部位;
- 确保导管正确放置,避免静脉穿孔;
- 定期用无菌盐水冲洗导管,保持通畅;
- 使用安全敷料固定导管,防止移动;
- 定期检查输液部位,及时发现异常;
- 对于高风险药物,考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加强监测与管理
除了规范操作和预防措施外,持续监测也是确保输液安全的关键。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定期检查输液部位是否有肿胀、疼痛、发红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渗出迹象,应立即停止输液,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吸出剩余液体、抬高患肢、冷敷或热敷等。
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建立考评机制、开展静脉治疗横断面调研等,以持续改进静脉输液质量。
合理用药与患者教育
过度输液不仅增加医疗风险,还可能降低人体免疫力,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因此,医护人员应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同时,加强患者教育也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解释静脉输液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纠正“输液好得快”等错误认知,引导患者配合治疗,共同保障输液安全。
静脉输液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风险较大的医疗操作。医护人员只有通过规范操作、加强监测、合理用药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输液风险,保障患者安全。同时,医疗机构也应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