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治疗迎来新突破:血管内治疗与抗栓新策略双管齐下
后循环缺血治疗迎来新突破:血管内治疗与抗栓新策略双管齐下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脑卒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30%。这种疾病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PCI的治疗手段不断更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血管内治疗:突破传统局限
传统的PCI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进展性卒中,这些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最新的研究显示,血管内介入治疗在PCI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一个典型的病例可以说明血管内治疗的效果。一位58岁的男性患者,因突发头晕入院,经检查发现双侧枕叶及右小脑半球多发急性、亚急性梗死,基底动脉存在偏侧性软斑块并局部管腔中度狭窄。患者在入院第4天病情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和肌力差等症状,NIHSS评分从0分上升至15分。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团队决定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采用SWIM技术进行取栓,成功取出暗红色血栓。随后,使用Gateway球囊对基底动脉及V4段狭窄处进行扩张,并最终植入NEUROFORM EZ支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NIHSS评分降至1分,mRS评分1分,表明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这个病例说明,对于进展性PCI患者,血管内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预后。特别是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快速恢复血流,减少脑组织损伤。
药物治疗新突破:优化抗栓策略
在药物治疗方面,2024年多项重要研究为PCI的抗栓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ULTIMATE-DAPT研究和TALOS-AMI研究。
ULTIMATE-DAPT研究由我国陈绍良教授牵头,是一项大规模、国际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双盲研究。研究发现,对于接受PCI的ACS患者,术后1个月DAPT(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降阶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可以显著减少临床相关出血风险55%,且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风险。
TALOS-AMI研究则表明,对于高缺血风险的AMI患者,1个月后从替格瑞洛降阶至氯吡格雷治疗,可以减少出血风险而不增加缺血事件风险。这一发现对于PCI患者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为许多PCI患者也存在高缺血风险。
此外,T-PASS研究和STOPDAPT-3研究分别探讨了早期停用阿司匹林和无阿司匹林策略的效果。T-PASS研究显示,ACS患者在DES置入术后1个月内停用阿司匹林,仅使用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可以降低出血风险。而STOPDAPT-3研究则提示,即使是高出血风险患者,也应谨慎使用无阿司匹林方案,因为这可能增加支架血栓风险。
专家观点:新疗法的临床意义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其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因是由后循环血管狭窄、原位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 PS)发病率在13.3%~36.8%,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指南及共识对其定义,不同的卒中量表评分系统提出的诊断标准各异,CHUNG等认为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提出的诊断标准为发病7 d内NIHSS评分至少增加2分(包括意识、肢体运动各1分)或4分为进展性卒中。有研究指出,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进一步加重,如一侧肢体偏瘫、肢体无力症状加重等,其中影响进展性卒中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这些新疗法的出现,为PCI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血管内治疗的进展使得医生能够更精准地处理大血管闭塞问题,而新型抗栓策略则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更优化的方案。然而,这些新方法也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展望未来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PCI的治疗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望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同时,新型抗栓药物和治疗策略的出现,也将为药物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对于患者而言,及早识别症状、及时就医仍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医生而言,掌握最新的治疗进展,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提高PCI的治疗效果。
总之,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血管内治疗和优化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患者的预后有望得到显著改善。然而,这些新疗法的临床应用仍需谨慎,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