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与世袭制的区别
禅让制与世袭制的区别
中国古代帝王传承制度经历了禅让制和世袭制两个阶段。这两种制度在权力交接方式、历史背景和人们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禅让制:任贤不任亲
禅让制是指上一任帝王通过考察的方式,把帝位交接给贤能的人。最著名的例子是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尧通过长时间的考察和试用,最终确定把帝位传给了舜。舜任命禹治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禹在之后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制定税收政策,完善政权体制等。他已经体现出来了超凡的能力,所以自然而然,舜把帝位禅让给了他。
在之后,禹先后确定把帝位禅让给伯益和皋陶,但是皋陶在禹之前就去世了,禹的儿子启被人们所认可,继承了帝位,善让制就此终结。所以尧舜禹也被儒家称作远古三代。但事实上,五帝之间还有一次禅让,那就是颛顼把帝位禅让给了喾。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这么说,但事实上就是禅让。原因在于喾并不是颛的后代。颛顼是昌意的儿子,喾是玄嚣的孙子,昌意和玄嚣是兄弟,所以他们并不是一脉的。
可能有人会告诉我,颛顼和喾都是黄帝的后代,一家人之间传位不算禅让。其实尧舜禹也是一家人。尧是喾的儿子,舜是黄帝的八代孙,禹是黄帝的第五代孙。所以那种并不是父子或者兄弟之间传承的都算禅让。
世袭制:任亲不任贤
而一般情况下,世袭制止发生在父子之间或者兄弟之间传承。这是从夏朝以来到清朝的政权交接方式。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宋高宗没有儿子,所以在皇族中另外找了一个人来继承帝位。
总体来说禅让制是任贤,世袭制是任亲。但是任亲有诸多弊端,所以各皇子为帝位争得头破血淋。所以在历史上有过选贤,也就是让最贤能的儿子当皇帝,有过选长,也就是由长子来继承帝位,一直到清朝形成密诏制,最终都没有好好解决帝位传承的问题。
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
两者之间还有个巨大区别,就是禅让制发生在远古时代。也可以说是史前时代,虽然历史中对禅让制有一定的记录,但是语焉不详,无法形成系统的故事。而且西晋年间出土的《竹书纪年》,体现出根本就没有禅让制这段历史。而世袭制发生在禅让制之后,帝位之间的传承都有历史记录,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传承体制。
另外一个不同之处是,人们对这两种体制的看法不一样,认为禅让制是“公天下”,就是帝王并非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可以在子孙之外选择帝王。而世袭制是“家天下”,把天下当作皇帝的私有财产。当然在这两个概念上,具体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也不能掩盖禅让制和世袭制之间的区别。
就算从颛顼时代算起,禅让制也只延续了200多年时间,而之后的4000年全是世袭制。因此两者之间的最后一个区别是,所延续的时间不一样。
相似之处
当然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禅让的时候需要祷告上天,立太子的时候同样需要祷告上天,这都表示是经过上天同意的,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