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千年飞云楼迎来数字化新生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千年飞云楼迎来数字化新生
近日,山西省文物局启动古建筑彩塑壁画抢救性数字化保护项目,千年古建飞云楼迎来科技保护新举措。作为“中华第一木楼”,这座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木质建筑,正以数字化方式获得“永生”。
数字化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在飞云楼的保护现场,一群年轻的文保工作者正忙碌着。他们不是在用传统方式修复建筑,而是手持专业设备,进行数字采集工作。00后任泓憬是其中一员,作为山西文博集团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壁画采集组成员,他的任务是利用高清晰扫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飞云楼建立“数字档案”。
“数字采集远不是按按快门这样简单。”任泓憬说,看似简单的数字采集背后,蕴藏着大量繁杂琐碎的工作。一幅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壁画,需要现场拍摄上千张照片,才能生成完整图像资料。以龙门寺数字采集为例,初到龙门寺,任泓憬需要联系古建勘察组,先了解壁画的保存现状、壁画病害等情况,再规划移动路线、拍摄点位等。实地拍摄时,“每拍一张还要精准地挪动2/3距离,确保每张照片的间距疏密适宜。”任泓憬介绍,后期还需要大量时间,人工调整照片的曝光度和色阶,“如果某处仍存在缺失,还得回去补拍。”
年轻力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在山西省古建筑彩塑壁画抢救性数字化保护项目中,90后成为主力军,占比高达80%。这些年轻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带来了对文物保护的全新理念。
“看到壁画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暗淡,古建筑在一场雨后可能便不复原貌,我就萌生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任泓憬说,“只要我在岗位上,就要尽到一份责任。我希望可以通过努力,收集更多文物信息,让它们以数字形式永久地留存下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一份贡献。”
文旅融合: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作为“宝藏小城”之一的万荣县,正积极发展文化旅游。飞云楼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更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资源。春节期间,飞云楼前挂起了红灯笼,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当地政府还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文旅活动,如沉浸式演出、AI创意体验等,让游客在欣赏古建之美的同时,感受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飞云楼的数字化保护,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保护,更是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通过数字化手段,这座千年古楼不仅得以“永生”,更将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