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保护现状与未来展望
山西古建筑:保护现状与未来展望
“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流传已久的说法道出了山西古建筑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古建筑保存数量最多且最为完整的省份,山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就有28027处。宋辽金之前的木建筑占全国的75%,元代以前的木建筑约占全国80%,中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建筑全部在山西。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
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资金短缺是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难题。虽然山西省政府每年投入近6亿元用于文物保护,但对于数量庞大的古建筑来说,这些资金仍显捉襟见肘。特别是大量散落在乡间田野的低级别古建文物,常年无人看管修缮,存在较大消防隐患。
人才短缺也是制约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古建筑修复需要专业的技艺和知识,而目前山西乃至全国都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此外,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也十分薄弱。据统计,山西省有近3万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这些文物由于没有纳入文物保护体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创新举措带来新希望
面对严峻的保护形势,山西省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2017年,山西推出了“认领认养”文物建筑等方式的“文明守望工程”,截至2023年底,山西累计认领认养文物建筑473处,吸引社会资金5.4亿余元。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资金短缺问题,也提高了社会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
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为古建筑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在山西,一群年轻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者,利用高清晰扫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给濒危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立起“数字档案”。00后任泓憬便是其中一员。作为山西文博集团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壁画采集组成员,工作不到两年,任泓憬走过70多处文物旧址,“从时间手里,‘抢’下濒危文物的影像”。
政策支持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山西省政府出台《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强化了文物保护的法律保障。2022年底,山西省首次明确要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2024年初,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成立,进一步加大了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未来展望与建议
尽管山西古建筑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古建筑保护法规体系,制定专门的《山西省古建保护条例》,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专业的古建筑保护和修复人才队伍。此外,应进一步创新保护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事业。
山西古建筑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山西古建筑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