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揭秘:夜食症背后的真相
哈佛研究揭秘:夜食症背后的真相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体内的生物钟在夜晚会增加饥饿感和食欲。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夜间进食障碍,即“夜食症”。夜食症患者常常在晚餐后到临睡前这段时间感到强烈的饥饿,并且难以抑制进食欲望。这项研究揭示了为什么很多人一到晚上就忍不住想吃东西的原因。
夜食症,也被称为夜间进食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据统计,夜食症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5%,而在肥胖个体中患病率可增至6%~16%。这种病症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夜食症的主要表现包括:
- 晚餐后或夜间醒来有意识地大量进食
- 难以控制进食欲望
- 夜间频繁醒来进食
- 早上醒来没有胃口,不想吃饭
这种病症往往与精神压力密切相关。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人们往往会感到心理不适,如孤独、空虚与不满,进而难以入睡或入睡后频繁夜醒。夜食症患者倾向于通过饮食来寻求满足,帮助平静心情,缓解压力,并改善睡眠。然而,这容易导致体重的增加。此外,由于夜食症患者常常伴随睡眠问题,昼夜节律可能会被打乱,这也会造成其激素分泌的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那么,如何改善夜食症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合理饮食:养成一日三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早餐应吃一些高营养、少而精的食物;午餐的主食应多一些,最好加些杂粮,多些蔬菜;晚餐可适当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也不宜吃得太晚,在下午6时左右为宜。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一般应在晚上10、11点左右睡觉,在早上约7、8点钟起床。睡前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吃东西、看电视等。可以做一些平静放松的活动,比如腹式呼吸放松、想象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等。
适度运动:运动有利于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建议在下午的时段,每周进行3次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车、跳绳等。
情绪管理:学会合理宣泄情绪,可以通过写字、绘画、涂鸦等方式。也可以在脑海中去反复“观察”那些让你感到焦虑、抑郁的想法,只要重复得足够多,它们就会变得无聊。
如果尝试了上述方法仍然无法改善,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夜食症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治疗的,不要因为担心或羞耻感而延误治疗。
夜食症虽然常见,但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和睡眠健康,打破夜间进食的恶性循环,重获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