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轰天雷》到现代汉语:成语“感同身受”的演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轰天雷》到现代汉语:成语“感同身受”的演变

引用
百度
10
来源
1.
https://zhidao.baidu.com/index/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55015
3.
https://wap.cnki.net/qikan-WXYC198603019.html
4.
https://tv.cctv.com/2024/07/21/VIDE4aUx8OsoF6QJKzCDBZ7U240721.shtml
5.
https://fanqienovel.com/keyword/9250914
6.
http://172.87.30.133:8083/html/dy/241/156853.html
7.
http://www.cssqt.com/bm/xxyy/gjdq/115242.shtml
8.
https://hy.httpcn.com/info/html/20241127/ILTBTBILXVRN.shtml
9.
http://www.cssqt.com/bm/xxyy/gjdq/index1130.shtml
10.
https://m.qidian.com/ask/tqbycamtufocl

“感同身受”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中。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更留下了这则流传至今的成语。

01

《轰天雷》里的故事

《轰天雷》是晚清文学丛钞中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发生在晚清时期的一段故事。其中第二回“师傅怜才成美事 进士衣锦得荣归”中,出现了“感同身受”这个成语。

故事发生在晚清时期的北京。主人公荀北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子,得到了韩稚芬的赏识。韩稚芬不仅对荀北山的才华赞赏有加,还打算将女儿许配给他。在一次宴会上,韩稚芬对荀北山说道:“仆见足下,非等闲之辈。现在时事艰难,朝廷求才若渴。望足下深自磨励,异日直上青云,鹏程万里,上报阍阖,下立门庭,方不负士君子读书十年所志呢。”

荀北山听后,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功名富贵,鄙人观之,若浮云耳。大丈夫修己以俟命,患不能自立,不患不达。且所谓达者,固与俗人有异。有君子之达,有小人之达。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此君子之达也。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此小人之达也。老先生高见以为何如?”

韩稚芬听后,对荀北山的器识更加欣赏。在临别之际,韩稚芬对荀北山的朋友伯荪和仲玉说:“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02

“感同身受”的演变

在《轰天雷》中,“感同身受”表达的是韩稚芬对伯荪和仲玉的托付之情,希望他们能够像自己一样照顾荀北山。这里的“感同身受”强调的是一种感激之情的传递。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中,“感同身受”更多地用来形容虽然自己没有亲身经历某件事,但感受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这种用法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常见。

比如,在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六编中,描述赵盼儿对妇女悲惨遭遇的感受时,就用到了“感同身受”。再如,形容球迷对球队失利的感受时,也会用到这个成语:“对球迷们的失落、失望,以及合理的质疑和善意的批评,相信很多人能够感同身受并完全理解,因为大家都希望国乒好。”

03

成语背后的文化价值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形成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感同身受”从最初的托付之情,演变为形容共情能力的成语,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通过阅读、观影等方式,常常能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展现。比如在《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中,通过专家的讲解和实地探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感同身受”这个成语的演变,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传承。它提醒我们要学会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从《轰天雷》中的一个托付,到现代汉语中形容共情能力的常用成语,“感同身受”见证了汉语的演变,也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共鸣。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情感是相通的,理解和体会他人感受的能力,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