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大轰炸”:上海的至暗时刻与防空体系建设的起点
“二六大轰炸”:上海的至暗时刻与防空体系建设的起点
1950年2月6日,上海遭受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严重空袭。国民党空军从舟山群岛起飞,对上海多个重要目标实施轰炸,造成1400余名市民伤亡,1180多间房屋被毁,五座发电厂受损,全市电力供应几乎瘫痪。这次被称为“二六大轰炸”的事件,不仅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更成为新中国防空体系建设的重要转折点。
危机时刻:上海的应急与自救
面对突如其来的空袭,上海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市实行灯火管制,各区政府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市民们在政府的组织下,积极参与自救互救,展现了极大的韧性和团结精神。经过42小时的昼夜奋战,电力供应基本恢复,但工业生产和市民生活仍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损失高达500万美元。
苏联援华:空中防线的建立
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中共中央向苏联请求援助。苏联迅速响应,派遣防空部队进驻上海。这支由巴基斯基率领的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与解放军高炮部队协同作战,成功击落多架敌机,有效遏制了国民党空军的后续袭击。
防空体系的构建:从应急到常态
“二六大轰炸”后,上海防空司令部成立,郭化若任司令员兼政委。为加强上海地区对空监视系统,华东军区将在松江的警备第八旅第二十四团第一营调到上海,改建为解放军第一个对空监视哨营。在上海市区的制高点和川沙、南汇、奉贤等县沿海地区,设立了十几个对空监视哨。“二六”轰炸后,上海党、政、军、民总动员,20多万,动用车辆1000多台,运送砂石的船队,突击修建和扩建江湾、大场、龙华、虹桥机场。1950年5月,上海防空司令部电信营(即雷达营)正式组建。苏联防空部队指挥机构和两个飞行团,一个探照灯团,一个雷达营,陆续来到上海,负责担任以上海虹桥机场为中心,150公里半径(向东不超出海岸线)地区的防空任务。淞沪警备司令部派出1万多人,担负各机场、高炮阵地、雷达和苏军分驻各地点站的警戒任务,保证了苏军和防空设施的安全。1950年5月,根据华东军区的决定,在上海防空司令部工作的原华东军区航空处人员返回南京,建立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淞沪警备部队又调出一批干部充实上海防空司令部。8月,华东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由南京迁到上海,与上海防空司令部合并,聂凤智任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兼上海防空司令员。支援上海防空的巴基斯基部队于1950年10月27日正式结束战斗值勤回国,其武器装备作价后卖给中国,成立中国空军混成第四航空旅。解放军决定聘请苏军防空顾问来华。1950年12月7日,军委复电同意。原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人员返回南京,上海防空司令部重新组建,郭化若兼司令员和政委,王智涛任副司令员。1951年3月初,根据华东军区的决定,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由南京迁往上海,与上海防空司令部合并为华东军区防空兼上海防空司令部,郭化若仍任司令员兼政委,贺敏学、王智涛任副司令员,刘文学任副政委。
历史启示:防空建设的长远意义
“二六大轰炸”不仅是上海解放初期的一次重大危机,更是新中国防空体系建设的起点。它促使中国开始重视空中防御力量的建设,推动了人民防空事业的发展。这一事件也深刻揭示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加强国家的综合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