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建筑遗产,展示着沈阳城发展的沧桑历程,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刻骨铭心的历史
珍贵的建筑遗产,展示着沈阳城发展的沧桑历程,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刻骨铭心的历史
沈阳,这座拥有2300年建城史的古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从清前传统建筑到西洋古典式建筑,从苏联影响下的工业建筑到现代建筑,每一种建筑风格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故事。本文通过专访沈阳建筑大学教授陈伯超,深入探讨了沈阳建筑的历史文脉、保护利用策略以及工业文化特色,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建筑魅力。
专家简介
陈伯超,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建筑设计大师。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城市建设与建筑教育领域。主持完成百余项建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项目,曾参与沈阳“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主持完成“盛京皇城”保护性建设规划设计。
历史文脉:城市建筑上的深刻印记
沈阳的建筑既不缺少文化,又有着动人和值得挖掘的故事。沈阳故宫、吉顺丝房、奉天省咨议局辅楼等建筑,都是沈阳最具地方特色的经典之作。沈阳的建筑可以分为六大类:清前及具有民族气息的传统建筑、西洋古典式建筑、日本占领时期的建筑、前苏联建筑思想影响下的建筑、现代建筑及工业建筑。每一类建筑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印记。
以前苏联建筑思想影响下的建筑为例,建国初期,沈阳大量工业建筑受前苏联设计思想影响很深,厂区规划、单体厂房、生产工艺都模仿其设计套路。今天的沈阳留下了一批那个时期的建筑,如铁西工人村、大东和睦路住宅区(社会主义城市居住区)、东北大学主楼和大量的工厂建筑等,它们都展示着沈阳城发展的沧桑历程。
保护利用:让老建筑在当下“活”起来
位于沈铁路39号的肇新窑业厂房旧址是沈阳工业的重要遗存。当年,杜重远从日本学陶归来,创办了中国最大、最早的机器制瓷工业——肇新窑业。“肇新窑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是值得抢救的珍贵财富。”陈伯超认为,振兴沈阳的工业文化和工业城市形象,很重要一点就是对现存工业厂区和厂房的保护和利用。
对于正在进行的盛京皇城改造提升工程,陈伯超也从建筑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盛京皇城边界需要明确,关键在于城门和城墙,要勾勒出城的轮廓。同时,对已被损的城门和城墙不能简单复建,可以用示意的方式呈现它的位置和历史。再加上“晨钟暮鼓”的声音,一定能够渲染和重塑当年市井生活的浓郁气氛。盛京皇城的改造提升可参照《盛京城阙图》,使它们成为盛京皇城历史的重要标识。
优势突出:工业文化或是沈阳的“第一文化”
“悠久的历史、复杂的社会背景造就了沈阳有很多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比如工业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业文化是沈阳的'第一文化’。”陈伯超表示,“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沈阳的代名词。历史上,沈阳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铁西工业区、大东工业区、皇姑工业区,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工业厂房也代表着中国工业建筑发展的水平。工业曾经是沈阳的骄傲,现在和将来依然应该是沈阳的骄傲。那么,工业文化、工业城的形象就需要重新强化与振兴。沈阳世博园大门“凤之翼”、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梅文创园等通过高科技手段和充满技术美的建筑造型语言,塑造和表达了现代人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蕴含和展示着沈阳工业城的技术优势与工业文化气质。
陈伯超的四点建议
在城市建筑风格上有所体现。建筑设计中有一种手法叫做“工业风”,这种手法常被用于工业片区建筑风貌的相互协调和对旧工业厂房改造利用的领域。可以将沈阳城视作一个宏观工业区,对一些恰当位置和恰当功能的建筑施以工业风的设计手法。也可以从“工业风”扩展为“高技派”两个方面,使城市建筑风格呈现出工业文化特色。
鉴于现存工业遗产布局分散、各自相对孤立地散落在城区不同位置,难于形成规模效应,也难于充分发挥它们的文化作用与价值,应根据具体位置条件和性质,进行合理整合,使它们形成面、线、网的系统关系。建议对以散点形式保存下来的老厂房和工业标记,以廊道、游线等形式使其相互形成联系,形成有特色的铁西工业文化城区。
对现存工业厂区和厂房做重点保护,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价值、特色、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给予特殊关注。目前,沈阳已经有意识地对这些珍贵财富进行保护和利用,如果能多做出一些经典案例,一定能使沈阳的工业文化建设与它在国内工业的地位相称。
以工业化建筑的形象突出工业文化内涵。沈阳是一座具有深厚工业实力的城市,对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应该具有更为优越的条件。以工业化建筑的形象突出工业文化的内涵,将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必要课题。
挖掘重塑:传承和创新是不变的主题
陈伯超认为,沈阳有很优越的资源,挖掘“潜力股”,体现文化特色,能打造出很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项目。以大东路街区为例,这里密集地分布着堂子遗址、盛京机器局、东三省兵工厂、盛京施医院等26个历史文化锚点。大东路不仅仅是一条路,随着大东路街区城市更新的开展,这条路又成为联系众多文化价值极高的历史文化锚点的纽带,大东路街区将会成为沈阳新的文化地标。
一个城市的建筑,需要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沈阳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都是独一无二、极有价值的。挖掘这些文化,加以保护利用,沈阳这座城市一定可以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沈阳自身的优势与条件,正是构建城市与建筑特色的基础,只要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探索和大胆创新,必会有好的作品产生。传承和创新,是建筑永恒的主题,这是我作为一个建筑师的深切体会。”——陈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