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簋:从废墟到国宝的重生之路
班簋:从废墟到国宝的重生之路
从宫廷珍藏到废品堆中的“弃儿”
班簋,这件高22.5厘米、口径25.7厘米的西周青铜礼器,曾是清宫的重要收藏,并被记载在《西清古鉴》这部皇家铜器图录中。它的器形独特,四个兽首环耳以内卷象鼻形足支撑起簋身,通体装饰着精美的兽面纹,彰显着西周时期的工艺水平。更珍贵的是,器内铭文多达198字,详细记录了毛公率军为周王征伐东部叛乱部族的历史,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然而,这件国宝级文物的命运却颇为坎坷。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班簋与其他文物一起被掠夺出宫,从此下落不明。直到70多年后,它才在废品堆中被重新发现。
废品堆中的“相遇”
1972年夏季的一天,北京文物清理拣选小组的华以武像往常一样,在永定门外的物资回收公司翻找有价值的文物。当他打开一袋废旧杂铜时,一块如大饼般扁平的青铜残片映入眼帘。残片上密密麻麻的铭文引起了华以武的注意,他意识到这绝非普通铜器。经过仔细辨认,他发现这正是失传已久的班簋残片。
这一发现令人振奋,但现实却令人担忧:班簋不仅严重变形,还缺失了多个部分。经过专家鉴定,确认这确实是《西清古鉴》中记载的班簋残件。随后,修复工作被提上日程。
化腐朽为神奇的修复之旅
修复班簋的任务交给了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和他的徒弟霍海峻。面对这件破损严重的国宝,他们深知任务的艰巨性。赵振茂曾表示,修复难度很大,但幸运的是有《西清古鉴》作为参考。
修复工作从整形开始,需要将压扁的器身恢复原状。这一步骤要求修复师具备极高的技艺和耐心,因为任何不当操作都可能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接下来是拼配,将找到的残片按照原样拼接起来。由于部分残片缺失,修复师还需要根据器物的整体造型和纹饰特征,进行补配。
焊接是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修复师需要使用适当的焊接材料和工艺,确保各部分牢固结合,同时又要保证焊接痕迹尽可能不显眼。最后,为了使修复后的班簋看起来更加自然,还需要进行作旧处理,使新补的部分与原有部分在色泽和质感上达到和谐统一。
经过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序,这件承载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宝终于重现光彩。
与时间赛跑的保护战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2003年,首都博物馆的一批青铜器出现了严重的氯锈问题,班簋也在其中。氯锈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腐蚀,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铜,它会不断侵蚀青铜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首都博物馆技术部主任刘树林找到了古铜张派第四代传人贾文熙。贾文熙对这批青铜器的状况感到震惊,他形容这些铜器就像得了“非典”一样,需要立即采取措施。
贾文熙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处理氯锈。对于大部分铜器,他使用超声波清洗法,将器物浸泡在药水中,利用超声波的震动去除锈层。对于锈蚀较深的部位,则采用锌粉置换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有害锈去除。而对于班簋这样的重要文物,贾文熙选择了最保守的方法——用竹签和竹刀一点点刮除锈迹,如同“刮骨疗毒”。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这批青铜器终于被成功抢救。贾文熙还特别提到,班簋的修复质量极高,四个耳和四个足中只有一个是原物,其他都是补配的,但补配得如此完美,以至于他都无法分辨哪个是原件。
从废墟到国宝的新生
如今,经过修复和保护的班簋静静地陈列在首都博物馆,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它曲折的历史。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西周时期的工艺水平,更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文物修复事业的发展。它从废品堆中被拯救出来,经过修复师们的巧手,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成为连接古今的重要文化载体。
班簋的故事告诉我们,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它凝聚了修复师们的心血与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