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亦姝到白茹云:古诗词在当代的两种魅力
从武亦姝到白茹云:古诗词在当代的两种魅力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舞台上,两位女性选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年仅16岁的复旦附中学生武亦姝,另一位是40岁的河北农民白茹云。她们的故事,展现了古诗词在不同人生境遇中的独特魅力。
武亦姝:诗词才女的崛起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当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中吟诵出《诗经·七月》的诗句时,全场为之震撼。这位16岁的少女,以惊人的诗词储备和从容的气质,赢得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冠军。
武亦姝的诗词之路始于家庭的熏陶。她的父亲是律师,母亲从事教育工作,虽然父母离异,但对她的教育理念却高度一致。武亦姝的父亲常常放弃自己的闲暇时光,陪伴她阅读,交流读书心得。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为武亦姝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节目中,武亦姝展现出的不仅是诗词记忆能力,更是一种对古典文化的深深痴迷。她最喜欢的诗人是陆游,特别欣赏陆游那句“我与狸奴不出门”。在备采间,一提到自己最钟爱的诗人,武亦姝便滔滔不绝地分享起来,眼中满是激动与憧憬。
更令人敬佩的是,武亦姝在夺冠后选择回归校园,专注于学业。她婉拒了保送北大的机会,凭借自身实力考入清华大学实验班,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外界的质疑。这种淡泊名利、专注学术的精神,展现了诗词对一个人品格的深远影响。
白茹云:诗词的力量
与武亦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茹云的故事。这位来自河北邢台的农民,6年前被确诊患有淋巴癌。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她全程淡定答题,不骄不躁,尽管最终以微小差距惜败,但人们被她的淡然气质和个人经历深深打动。
白茹云与诗词的结缘始于照顾患病的弟弟。为了安抚弟弟,她开始背诗,也因此积累了大量诗词。在自己患病期间,为了节省开支,她在住院时买了一本《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独自将整本书看完。
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支柱。白茹云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苏轼的词,完美诠释了她面对病魔时的乐观态度。在诗词中,她找到了人生的真意,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从容。
诗词的魅力
武亦姝和白茹云的故事,展现了古诗词在不同人生境遇中的独特魅力。对武亦姝来说,诗词是一种才情的展现,是学术追求的载体;对白茹云而言,诗词则是生活的慰藉,是精神的支柱。
无论是作为才情的展现还是精神的慰藉,古诗词都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能培养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更能塑造一个人的品格,提供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重新审视古诗词的价值。它不仅是考试中的知识点,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精神的寄托。正如董卿在节目中所说:“诗词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密码。”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份文化瑰宝,让它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