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从产品滞后到战略转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从产品滞后到战略转移

引用
腾讯
9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28A065LK00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M716NH0537FDF9.html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46T33T05564HMA.html
4.
https://www.autohome.com.cn/ask/7443085.html
5.
https://www.autohome.com.cn/ask/1859780.html
6.
https://www.pcauto.com.cn/cxxj/1732/17324146.html
7.
https://www.marklines.com/cn/report/rep2616_202403
8.
http://www.cnautonews.com/houshichang/2025/01/03/detail_20250103371073.html
9.
https://www.zcqtz.com/news/259386.html

2018年,曾经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的铃木汽车,以1元钱的象征性价格转让了长安铃木50%的股权,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这一决定背后,是铃木在中国市场长达数年的挣扎和无奈。

01

从辉煌到没落: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困境

铃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晚。1984年,铃木就与中国市场结缘,与大众几乎同期进入中国。1993年,铃木与长安合资组建长安铃木,随后又与昌河汽车合资成立昌河铃木。在上世纪90年代,铃木的奥拓、雨燕、北斗星等车型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风景。

然而,进入21世纪后,铃木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每况愈下。数据显示,长安铃木的销量从2011年的22万辆高峰开始持续下滑,到2018年仅剩下3.45万辆。造成这种断崖式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铃木在产品更新和市场策略上的严重滞后。

以奥拓为例,这款车型竟然保持了14年未更新的"纪录"。而雨燕这款2006年上市的车型,竟然在9年后依然是销售主力。在汽车市场日新月异的中国,这样的产品策略无异于自掘坟墓。

更致命的是,铃木坚持小型车战略,与中国消费者对大空间、高配置车型的追求背道而驰。同时,铃木的配置水平也远低于竞争对手。以2016款雨燕为例,全系车型竟然都没有配备ESP、倒车影像等基本安全配置,而这些配置在当时售价更低的宝骏310上都已经标配。

02

印度市场的成功:铃木的第二春

就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的同时,铃木在印度市场却迎来了第二春。2023年,铃木在印度的销量达到91万台,成为其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根据最新规划,到2030年,铃木将在印度部署超过400万辆的产能,目标是在印度市场实现300万辆的年销量,占据50%的市场份额。

为什么铃木能在印度市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1. 市场定位契合:印度市场对小型车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与铃木的产品优势高度吻合。同时,印度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铃木的经济型定位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2. 电动化战略:铃木在印度积极布局电动化,计划到2030年推出六款纯电车型。首款全球战略电动车型eVX将于2025年在印度上市,显示出其对印度市场的重视。

03

铃木的教训:固守传统还是拥抱变化?

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失败,给所有跨国车企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教育课。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固守传统、拒绝改变只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反观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正是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本土化策略,才能在中国市场持续保持竞争力。

而对于铃木来说,退出中国市场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与其在不擅长的市场勉力支撑,不如集中资源,在印度等更适合自己的市场谋求更大发展。正如铃木前社长铃木修所说:"我就是死,也不向中国市场低头。"这种坚持自我、不盲目扩张的态度,或许正是铃木能在印度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

但对中国市场而言,铃木的离开也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品牌要想在中国市场立足,究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这个问题,恐怕不只是铃木需要思考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