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FAST:探索宇宙的超级工程
“中国天眼”FAST:探索宇宙的超级工程
2024年11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这一成就不仅超越了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的总和,更标志着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已跃居世界前列。
世界最大的“观天巨眼”
FAST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地,其巨大的反射面由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直径达到500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面积。这个巨大的“天眼”能够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其灵敏度是此前世界上最大的阿雷西博望远镜的2.5倍以上。
FAST的建设历时5年,从2011年3月开始,到2016年7月主体工程完成。2016年9月25日,FAST正式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的电磁波信号。经过3年的调试和试运行,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探索宇宙的“利器”
脉冲星是FAST最重要的科学目标之一。这些高速旋转的中子星发出的射电信号极其稳定,被誉为“宇宙中的灯塔”。FAST通过其强大的接收能力,已经发现了超过1000颗脉冲星,其中包括大量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系统。这些发现大大丰富了人类对脉冲星的认识,为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理规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除了脉冲星,FAST还在快速射电暴(FRB)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2年,FAST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这一发现揭示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环境,为理解这种神秘的宇宙现象提供了重要线索。
国际合作的“桥梁”
自2021年3月31日起,FAST正式向全球科学界开放,邀请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提交观测申请。截至目前,已有来自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研究团队利用FAST开展了近900小时的观测,涉及多个天文学研究领域。这种开放合作的精神,使得FAST不仅是中国的望远镜,更成为了全人类探索宇宙的共同工具。
未来的“星辰大海”
为了保持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领先地位,FAST团队正在积极探索技术升级方案。其中一项重要计划是在FAST周围增加辅助天线,以提升其空间分辨率和定位能力。此外,FAST还在开发新的接收机系统,以覆盖更宽的频率范围,进一步提高观测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FAST将继续在脉冲星搜索、引力波探测、中性氢巡天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还可能为寻找外星文明提供新的线索。正如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姜鹏所说:“如果只把FAST当成一个望远镜、一台监测设备,现在已经达标了。但要维持FAST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的创新就不能停下来。”
“中国天眼”FAST正在用它的“火眼金睛”,带领人类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开启天文学研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