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野象谷何以持续发展?探究生态环境背后的生态考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野象谷何以持续发展?探究生态环境背后的生态考量

引用
1
来源
1.
https://yn.yunnan.cn/system/2024/08/12/033181934.shtml

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是我国首家以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景区。这里生活着一百多头亚洲象,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就坐落在野象谷景区旁边,自2009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实施野生亚洲象收容救护(助)20多次,现有收容救护(助)野生亚洲象8头,繁育小象1头。参与巡山、救护、喂养与保护等各项工作的“象爸爸”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至少需要投入600万用于开展救护(助)与繁育研究。


正在接受采访的“象爸爸”陈继铭 赵冬雪 摄

亚洲象曾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两广及贵州地区,甚至北至黄河流域。随着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亚洲象一路南迁,如今,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亚洲象在我国的唯一栖息地。

野象谷景区处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东西两片的结合部,这里河谷纵横、森林茂密,一片热带雨林风光,成为野生亚洲象、野牛、绿孔雀、猕猴等珍稀动物游行的通道,到这里活动的野生亚洲象尤为频繁。


野象谷景区内展板上的资料图片 赵雅晴 摄

据悉,野象谷景区处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东西两片的结合部,这里河谷纵横、森林茂密,一片热带雨林风光,成为野生亚洲象、野牛、绿孔雀、猕猴等珍稀动物游行的通道,到这里活动的野生亚洲象尤为频繁。

这里生活着一百多头亚洲象,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就坐落在野象谷景区旁边,自2009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实施野生亚洲象收容救护(助)20多次,现有收容救护(助)野生亚洲象8头,繁育小象1头。参与巡山、救护、喂养与保护等各项工作的“象爸爸”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至少需要投入600万用于开展救护(助)与繁育研究。

这些费用超出普通人的想象,“野象谷”是如何实现持续发展的呢?近日,2024多彩中国云南行——中国高校应用传播融媒体实训营实地走访野象谷与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一并探究野象谷生态环境背后的生态考量。

救助一头亚洲象要花多少钱?

7月末的早晨,我们来到了位于野象谷景区旁的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以下简称“救护中心”),救护中心于2009年建成使用,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亚洲象救援和繁育为核心的科研基地,也是全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15个物种拯救工程之一。

我们到达时,几名工作人员正伴随着一头大象往山谷深处走去,这里植被高挺,阳光透过繁茂的树林,洒下婆娑光斑。“每年十二月到来年二月左右是野生亚洲象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段,现在亚洲象基本躲在雨林深处。”一旁的工作人员说道。

带着大象去山谷散步的工作人员 赵冬雪 摄

救护中心曾经救治过因受伤被象群遗弃的龙龙、患有先天疾病的羊妞、孤儿象强强、臀部严重感染发炎的平平,以及性格暴烈、曾多次拦路抢食、损坏过往车辆的维吒哟……它们几乎都曾陷入危险之中。

据工作人员介绍,羊妞是全世界同境况下首例哺乳期幼象被成功救护的案例,也是被救助时年纪最小的幼象——仅仅出生一周左右。那是在2015年8月,一头亚洲象在普洱市思茅区橄榄坝村一户人家院落里被发现,当时这头象虚弱到几乎站不起来。她的脐带伤口感染化脓、多处溃烂,身上还凸起多个鹅蛋大小的肿块。被发现后,这头亚洲象立即被送往救助中心,安置在一间空旷的象舍里,角落里摆着一张高低床,四名饲养员轮班照顾她,陈继铭就是其中之一,大家为她起名为“羊妞”。


正在接受采访的“象爸爸”陈继铭 赵冬雪 摄

据说羊妞只认陈爸爸,其他饲养员基本不能靠近她。“当时羊妞还没长牙,只能喝奶,但是没有母象,有专家提到羊奶的营养接近象奶,所以我们就牵来了几头奶羊,买了羊奶粉,羊妞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陈继铭回忆道,“夜里我就睡在象舍里的高低床上,不论多晚,只要羊妞一饿就立马起身给她喂奶。” 如今羊妞已成为一名深受网民喜爱的网红野象。


野象谷景区内展板上的资料图片 赵雅晴 摄

“救助的小象们没有母象的照料和教导,就需要我们花费很多心思,羊妞就发生过误食曼陀罗中毒的情况。”陈继铭分享道。除了费心费力外,他也深刻体会到野生亚洲象的救护(助)和繁育是建立在经费支撑上的。

据云南发布报道,在2009年正式运营前,国家与西双版纳州在救护中心的建设上就投入了约700万元。投入使用后,随着救护(助)象的增加,每年投入的经费也在不断增长。

陈继铭告诉记者:“羊妞2-3周岁的时候一天要喝45公斤羊奶,每日的养育和救护费用需要约1800元;成年象一天要吃掉自身体重6%-8%,也就是180—250公斤的食物。”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沈庆仲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估算,每头亚洲象的救助成本一年至少需要50万。

野象谷生态环境背后的生态考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未来的可能性。”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讲师张浩告诉记者。然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缺钱。

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尽管过去10年全球每年投入自然保护的资金翻了一番,达到约800亿至900亿美元,但相对于每年需要投入的1030亿到8950亿美元来说,仍不过是杯水车薪。

当前,“救护中心”收容救护(助)野生亚洲象8头,繁育小象1头。“大象的养育救助、基础设施维护、人力成本等,每年至少需要600万元的投入。”陈继铭向我们表示。

那么,这笔长期持续性的钱从哪儿来?

在景区内“大象食堂”等待2小时后,野象谷副总经理刀健终于结束了手头工作,赶来和我们面对面交流。他表示,“我们作为企业也在积极地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亚洲象的收容救护(助)工作中,这是我们作为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野象谷景区北门前的展板上,这样写道:“2008年以来,野象谷在生态环境保护、亚洲象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监测预警等方面投入超1亿元,为建设美丽版纳、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积极贡献。”


野象谷景区的游客缆车 赵冬雪 摄

景区出钱,一方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是由野象谷景区特殊的运营模式决定的。据西双版纳人民政府官网资料显示,目前野象谷景区采取了“经管分离”的管理运营模式,即政府事业单位负责管理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管护,而自然资源开发经营的盈亏责任则交由企业负责。

具体而言,管理权涉及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两部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简称“管护局”)管理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主要负责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管护局下设机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所(以下简称“生态所”)具体负责自然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管理等工作,包括引资合作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经营的日常监管等。

自然资源的管理者并不是实际上的经营者。根据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管理所与云南省金孔雀旅游集团(以下简称“金孔雀集团”)签订协议,合作经营野象谷景区,协议约定合作期限50年,在合作期内,金孔雀集团享有资源的经营权,但需要将野象谷门票实际收入的5%用于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根据天眼查和云南日报报道,2008年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投旅游”)出资2.9亿元并购重组金孔雀集团。在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官网上,云投旅游是其全资子公司,金孔雀集团由其提级管理。

政府资料显示,同年,金孔雀集团和山东浪潮智慧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野象谷分公司(以下简称“浪潮公司”)合作经营野象谷索道项目,浪潮公司向生态所支付野象谷与索道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费用,建成运营后每月按照索道售票实际收入的8%缴纳,作为旅游资源使用的补偿。


野象谷景区收益与分成统计表 (制图/赵雅晴)

依据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所提供的统计数据,自2016年至2022年,野象谷景区实现门票收入共计59689.5万元,平均每年达到8527.1万元,生态所收缴上交财税的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收益分成共计2984.5万元,平均每年达到426.4万元;自2016年至2022年野象谷索道门票收入共计9966.38万元,平均每年达到1423.76万元,上缴州财税计797.31万元,平均每年达到113.9万元。

“目前景区的收入来源80%依靠门票,每年寒暑假、春节期间,还有五一小长假和国庆黄金周是旅游旺季,流量能达到每日7000-8000人次。”刀健向记者介绍,

“疫情后客流恢复,如今的景区经营收入不仅能覆盖景区自身的运营成本,还能保持盈利。”

此外,野象谷景区也在积极开发观赏性和科普价值共存的旅游项目。“最近,我们也在寒暑假期间开发了自然教育、研学项目、亲子游等,对亚洲象进行更多的科普。”刀健表示。

今年春节,野象谷景区推出的“雨林牧象”一度成为热门“打卡”项目,据野象谷景区披露,围绕野生亚洲象“北移南归”的传奇故事开发设计的研学产品参与游客达9700人次。

能近距离观看野象出没,成了景区的金字招牌,大量游客来此游玩也逐渐带动了周边发展。“我们和周边村民形成了合作关系,例如,向村民采购景区大象每年所需的象草,另外村民可以来景区岗位任职,村民有了钱,对亚洲象保护工作也会更加支持。”刀健告诉我们。


野象谷景区收益与分成统计表 (制图/赵雅晴)

据政府公开资料,2005年以来,自然保护区周边民工从景区获得的劳务费平均每年超过100万元;各景区70%以上的员工来自周边城镇和社区,为当地直接解决就业岗位达3000多人(包括周边服务业);超过50%的游客到周边村寨用餐,每年带动周边社区增加直接收入超过6000万元。

在经管分离模式下,不仅企业有钱赚,亚洲象保护也有了稳定、长期的资金支持,保护成效也日益明显。

景区讲解员告诉我们,从野象谷景区建立之初难觅野象踪影,到如今,周边活动的野生亚洲象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0多头增加到如今的100头左右,每年1-3月几乎每天都能在景区偶遇活动采食或嬉水的野生亚洲象。

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管分离”模式最早发生在野象谷景区,随后保护区内各生态旅游景区均实行了“经管分离”。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最早探索“经管分离”模式的自然保护区。

随后,在我国其他国家公园中“经管分离”模式也逐渐推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2018年开始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管经分离、多方参与”的特许经营机制,2019年3月首个特许经营试点——昂赛雪豹自然体验项目在杂多县落地生根。

该项目管理方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据政府官网资料,经营方为当地居民参股的社区企业,采用了“土地入股+按劳分配+二次分配”的利益分配模式,45%属于接待家庭,45%作为社区公共基金,另外10%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基金。

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披露数据,截至2021年11月,昂赛自然体验项目累计接待479人,总收益173.72万元,接待家庭平均增收3.7万元。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均已存在“经管分离”的运营模式。

“经管分离模式是自然生态有序开发的一种表现,政府将部分自然资源交由企业经营,获取的收益用于生态保护,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政府也缓解了财政压力。”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张浩向记者表示。

“人象和谐”的可持续探索

不过,救护(助)与繁育的资金投入只是亚洲象保护的冰山一角。

在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栖息地和人类居住地高度重叠,时常发生象群侵扰村庄、踩踏农田甚至伤人事件。

对此,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保险服务协议,通过商业保险方式来理赔,形成了“大象惹祸、政府埋单”的保护模式。虽然赔偿款由保险公司承担,但政府的保费支出也不容小觑,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政府投保金额就累计达到了1.4亿元。

而人象冲突的根源在于二者重叠的栖息地,因此最为关键的还是针对亚洲象的栖息地修复。

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可供亚洲象生存的森林区域存在破碎化趋势。

张浩向记者讲解道:“野生动物一般会躲开存在人为活动的区域生活,而人为活动不单单指农田开垦或景区开发这种明显类型,诸如雨林徒步这种不改变森林面貌的活动也同样如此。在这些人为活动影响下,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很有限,这就是所谓的生境破碎化。”


野象谷景区的游客缆车 赵冬雪 摄

另外,对于亚洲象而言,森林并不是越茂密越宜居。

来自云南省林草局的统计显示,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1988的88.90%增长到2016年的97.02%。

随着森林郁闭度提高,底部植株获取的光照不足,导致亚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叶芦等林下植物减少,逐渐演替为野象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缺乏食物让象群逐步活动到保护区外。

“亚洲象是大型哺乳动物,它们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才能够达到野生状态下健康种群的维系,而这需要巨量且持续的资金投入。”张浩告诉记者。

根据云南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张敏在2023年全国两会建议提案中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亚洲象,我国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均安排了大量经费。”“但目前在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中还存在重前期投入、轻后期运行的情况,所有保护经费均为项目建设费用,项目一结束,经费也随之结束。”

“基层政府的资金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能借鉴野象谷模式,形成政府统筹、企业经营、科研指导、百姓参与的多元参与模式,才是更加可持续的。”张浩表示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