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守护长三角千万人的“大水缸”
千岛湖:守护长三角千万人的“大水缸”
千岛湖,这颗镶嵌在浙西群山中的明珠,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承担着为杭州等长三角城市1000多万居民提供饮用水的重要使命。作为国家一级饮用水水源地,千岛湖的水质安全关系到区域发展的命脉。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生态保护措施和跨省共治机制,千岛湖不仅保持了“天下第一秀水”的美誉,更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
创新引领,构建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
为守护这一湖碧水,杭州市创新性地设立了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并相继出台《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条例》《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当地还制定了《千岛湖环境质量管理规范》,确立了“出境断面始终Ⅰ类、生态环境全国一流、全市第一”的生态保护目标。
在具体实践中,千岛湖实施了多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试点,当地完成了多个生态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为控制临湖地带开发强度,淳安县出台《千岛湖临湖地带建设管控办法》,科学保护湖岸线、山脊线和天际线。目前,沿湖已建成1210个人工湿地和各类生态缓冲带,形成了有效的陆域污染拦截体系。
在污染治理方面,千岛湖实施了农业、林业、工业、生活四大污染防治方案,打造全域“污水零直排区”。通过取缔湖区砂场、整治网箱养殖等措施,有效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同时,创新实施“保水渔业”和“生态浮岛”项目,在提升水质的同时保障了优质农产品的供给。
科技支撑是千岛湖生态保护的重要保障。当地建成了湖库类水质水华预测预警系统,并创新开发了淳安全域智治平台“秀水卫士”。通过建立千岛湖生态系统研究站,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网格化加密监测等科研工作,为千岛湖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跨省联动,开创流域共治新模式
千岛湖的上游是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为实现跨省流域共治,皖浙两省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机制。每月定期开展两次水质联合监测,双方在皖浙交界处的新安江街口断面取水采样,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012年,两省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建立了以四项污染物指标和水质稳定系数为核心的P值补偿标准体系。年度水质达标,浙江向安徽拨付补偿资金,反之安徽向浙江拨付。这一机制有效激发了上下游协同保护的积极性。
在产业协作方面,两省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黄山市引进农夫山泉等企业,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就业。同时,依托“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串联起新安江百里画廊、徽州古城等景点,打造集山水画廊、自驾露营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
成效显著,打造生态富民新典范
通过持续的保护和治理,千岛湖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质从2009年的Ⅱ类提升至2022年的Ⅰ类,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关键指标显著下降。千岛湖的自然岸线率达到90%以上,水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现有鱼类107种,土著鱼类98种,生物多样性丰富。
在生态保护的同时,区域经济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通过“两山银行”数字驾驶舱应用,当地激活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打造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水饮料等深绿产业体系,创新推动“本域保护、异地发展”的“飞地经济”模式。同时,强化财政保障支持,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上下游签署合作备忘录,深入推动流域共保。
千岛湖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守护了一湖碧水,更为全国跨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区域协作,千岛湖真正成为了长三角地区的“大水缸”,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