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墙之争:郭沫若与林徽因的世纪论战
北京古城墙之争:郭沫若与林徽因的世纪论战
1949年的北京城,迎来了一场关乎城市命运的论战。
一边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规划局成员,他们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主张拆除北京古城墙,将北京打造成工业化的中心城市。
另一边是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建筑学家,他们坚决反对拆除古城墙,认为这是中国古都的瑰宝,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面对郭沫若一派的强势推进,梁思成和林徽因虽然据理力争、四处奔走,却最终无力回天。
林徽因更是愤懑至极,撂下狠话:"现在拆墙,你们以后是会后悔的。"果不其然,四十多年后,北京市政府花重金重建了永定门,应验了林徽因的预言。
论战起,旧城何去何从
1949年12月,一场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如何改造这座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的古都,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与会者中,有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建筑规划专家,还有远道而来的苏联顾问。
会议伊始,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首先发言。他环顾四周,语气坚定地说:"北京这座城市,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周边地区的支持才得以维系。那些古老的建筑、高耸的城墙,对于新中国的发展来说,是阻碍,而非助力。我的建议是,拆除城墙,将北京改造成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以此带动全国的工业化进程。"
巴兰尼克夫的言论一出,立即在会场引起了巨大反响。以郭沫若为首的规划局成员纷纷表示赞同。
在他们看来,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理应成为引领全国发展的标杆。而那些古旧的建筑和城墙,正是阻碍城市现代化的绊脚石。拆除城墙,建设新城,正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
然而,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就是其中的代表。多年来,他们夫妇二人为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奔走呼号,累计考察了上千处古迹,撰写了大量研究文章。
在他们心中,北京古城墙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绝不能轻易拆除。
争论声此起彼伏,会议陷入了僵局。支持拆除城墙的一方,坚持认为这是促进北京乃至全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主张保留的一方,则力陈古建筑和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呼吁要尊重前人的智慧结晶。双方各执一词,难以达成共识。
会议最终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但从与会者的发言中,已经可以看出支持拆墙一方占据了主导。而梁思成、林徽因虽然据理力争,却也隐隐感到,这场关乎北京古城墙命运的论战,恐怕并不会如他们所愿……
四方共议,城墙去留难决
北京城市规划会议结束后,拆除古城墙的议题在京城内外引发了广泛讨论。人们对于这座古都的未来规划,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首先,北京的普通民众对于拆墙一事,反响颇为强烈。许多人认为,那些绵延数里的高墙,不仅碍眼,而且极不方便。每天上下班、办事,都要绕行很远的路,浪费时间不说,还时常堵车。一些市民甚至提出,与其让这些"老古董"继续占地方,不如拆了盖些新楼房,既能缓解住房紧张,又能促进经济发展。
北京市民的呼声,得到了不少基层干部的响应。一些负责城建的官员私下表示,古城墙确实已经不合时宜,拆除重建势在必行。他们还列举了一些其他城市的例子,说是拆了城墙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驻扎在北京的解放军部队,对古城墙也颇有微词。一些士兵还提到,每逢阅兵或者重大活动,都要在城门下低头,总觉得有失军人的威严。因此,不少将领也建议,应该趁早拆除这些"累赘",为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扫清障碍。
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市的一些领导同志,也对拆墙持支持态度。譬如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就曾多次公开表示,古城墙已不适应首都发展的需要,应该拆除。他还亲自邀请苏联专家来京指导,希望借助他们的经验,加快北京的城市改造进程。
然而,主张保留古城墙的声音,也不是没有。以梁思成、林徽因一次次向有关部门呼吁,要尊重历史,保护文化遗产。一些高校的建筑系师生,也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看法,力图唤起民众和决策者对古建筑价值的认识。
与梁思成夫妇一样,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建筑学家刘敦桢等,也纷纷撰文呼吁保护古城墙。他们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论证了古建筑的不可替代性,呼吁决策者要慎重考虑,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忽视了文化遗产的长远价值。
尽管反对的声音不断,但拆墙的呼声似乎更加强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北京要获得新生,就必须彻底告别过去,推倒那些古旧的建筑,在废墟上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首都。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虽然仍在四处奔走,却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知道,要说服一个几乎达成共识的群体,谈何容易。但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决定继续战斗下去,哪怕最后的结果并不如人意……
夫妻并力,奔走呼号保古都
面对拆除古城墙的呼声日益高涨,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并没有放弃。他们深知,要扭转舆论的态势,说服决策者改变主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两人商定了一个长期作战的计划,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争取之路。
首先,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实地走访北京的古建筑和城墙,为保护工作收集第一手资料。他们每天骑着自行车,从这个城门到那段城墙,仔细勘察每一处古迹的状况。梁思成手持尺规,为古建筑绘制详细的测绘图;林徽因则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每一个濒临破败的角落。
有了实地调研的数据,梁思成和林徽因又开始撰写报告和提案。夫妻二人还特意制作了一张北京城的古建筑分布图,清晰地标明了每一处古迹的位置和现状,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城墙的价值,梁思成和林徽因还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普及。他们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向公众介绍北京古建筑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他们还组织了一些参观和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市民和学生走进古城墙,亲身感受那些古老建筑的魅力。
令梁思成和林徽因欣慰的是,他们的努力开始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一些原本对古城墙不甚了解的民众,在参观过后,也开始转变看法。
但是,这些努力和影响,与拆墙的声浪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拆除古城墙的决议越来越近,但梁思成、林徽因提出的保护方案,却迟迟得不到有关部门的回应和采纳。
眼看希望渺茫,林徽因心中的怒火终于按捺不住。在一次会议上,她当着众人的面,对主张拆墙的官员们说:"你们现在一意孤行,不听专家的意见,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北京的古建筑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拆毁,就再也回不来了!"
林徽因的一番话,虽然掷地有声,却没能改变决策者的想法。会议结束后,拆墙的决议最终还是通过了。梁思成和林徽因虽然万分悲愤,却也无可奈何。他们知道,这场为保卫古城墙而进行的战斗,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岁月流转,古城重现旧梦华
北京古城墙的拆除决议通过后,梁思成和林徽因虽然心灰意冷,却也无力回天。随后的几年里,这对夫妻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曾经雄伟壮观的城墙,渐渐化为一堆堆瓦砾碎石。先是永定门、宣武门等主要城门被拆除,接着,内城城墙、外城城墙也逐段铲平。曾经环绕京城的高大城墙,就这样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
尽管梁思成和林徽因为此深感痛心,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事业。夫妻二人继续考察、记录其他城市的古建筑,并为之撰写专著,出版书籍。林徽因还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借由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古建筑消亡的感伤。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北京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又一批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整个城区逐渐呈现出一派新的面貌。曾经在城墙脚下信步闲庭的老北京,也渐渐适应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
岁月就这样悄然流转,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年拆除古城墙的争议,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文化意识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反思当年拆墙的决定,认为这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破坏。他们呼吁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不能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许多市民自发组织起来,通过签名、请愿等方式,向政府提出恢复古城墙的建议。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撰文,从历史、文化、旅游等角度,阐述重建古城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各方的推动下,北京市政府终于决定,重建永定门城楼,以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弘扬。2004年,新的永定门城楼落成,巍然耸立在原址之上。虽然这座城楼只是当年古城墙的一个缩影,但它的重现,却让无数人为之欢欣鼓舞。人们纷纷走进城楼,感受着古老建筑的气息,追忆着那段已经逝去的岁月。
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来说,永定门城楼的重建,夫妻二人虽已不在人世,但他们为保护古建筑所做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定的回响和认可。而他们留下的那些宝贵资料和著作,也成为后人研究、复原古城墙的重要依据。
信息来源:
北京城墙被拆往事:刘少奇让拆 梁思成要保留 新京报 2014年11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