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必看:潮汕英歌舞的震撼表演!
春节前必看:潮汕英歌舞的震撼表演!
2025年春节期间,潮汕英歌舞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1月28日至2月4日,汕头潮阳西门英歌队远赴德国、法国参加“欢乐春节”活动,用独特的“中华战舞”为海外观众送去新春祝福。这支由25名平均年龄仅16至18岁的队员组成的英歌队,不仅在德国法兰克福、哈瑙等城市掀起阵阵热潮,更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年春节,潮汕英歌舞精彩纷呈
从腊月十六到正月十五,潮汕各地将上演超过100场英歌舞表演,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2月2日(正月初五)在潮阳区千年古塔文光塔广场举办的“英歌嘉年华活动”。届时,近30支英歌队和醒狮队将同台竞技,逾千名演员将为观众呈现最热烈的新春祝福。
独特的艺术魅力
潮汕英歌舞是一种融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元素的汉族传统广场舞蹈,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漳州等地。其表演以梁山好汉故事为基础,舞者通过特制双短棒的击打配合锣鼓节奏变换队形。英歌舞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完整的表演程序,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
英歌队员均作古代武士打扮,但唯有孙二娘穿刀马旦装,每个人都设想为梁山泊英雄好汉,但其实只有几个主角被赋予梁山泊英雄姓名画脸谱。全体队员分作左、右两队,领头的队员俗称头槌、二槌,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再往后是“鲁智深”“武松”,男扮女装的“孙二娘”“扈三娘”。“时迁”充当队伍前导,作指挥而活跃于队伍前头的婴蛇人,他是领头人,穿黑色武士短打装,手执长蛇,口吹哨子。锣鼓队中司大鼓的装扮成“宋江”。其余队员也画脸谱,但并不明确是具体哪个人物。英歌队员或每人双手各握一支短木槌,或一半人握槌,一半人左手执鼓。表演时,英歌队成二路纵队前进,除了时迁外,所有队员每人手执两根短棒,依节奏上、下、左、右互相扣击,跳跃着前进。时迁持布蛇在前领队或在左右两队中来回穿插,锣鼓队跟在队尾。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潮汕英歌舞不断创新,例如改编舞台表演形式、引入女性队员等,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扩大影响力。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让英歌舞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作为潮汕文化的代表,英歌舞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走出国门,如受邀到英国伦敦表演,吸引了数十万观众观看,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观众反响热烈
在潮汕,只要有英歌舞的锣鼓敲响,年的味道就来了,这是潮汕人独特的迎新方式。英歌舞队的队员多为36人、72人、108人。舞者表演时,每人手执一对英歌槌,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槌上下敲击、边走边舞。初看英歌舞的观众,或许心中会有一个疑问:领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手里为何拿条黑白相间的“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阳英歌舞市级传承人陈坍鹏介绍,领队扮演的是《水浒传》里的时迁,他首发探路,相当于队里的“灵魂”;之后是“头槌”“二槌”“三槌”“四槌”,分别扮演李逵、关胜、鲁智深、武松;此后“梁山好汉”依次出场亮相,变换各种队形进行表演。潮汕地区的很多镇、街道都有英歌舞队,仅汕头的潮阳区,就有上百支英歌舞队。英歌队员服饰色彩鲜艳,表演动作威猛豪迈,看后极为震撼。
结语
潮汕英歌舞不仅是舞蹈艺术的瑰宝,更是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民俗符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2025年春节期间,不妨到潮汕感受这股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