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能补五脏之阴
麦冬:能补五脏之阴
麦冬,作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它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心经,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本文将详细介绍麦冬的多种功效和临床应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味中药。
补诸脏之阴
麦冬甘寒质润,不仅有补阴之效,而且有微寒清解之功。它对五脏之阴都有补益作用,尤其擅长补肺、胃、心经之阴。
肺阴虚证
麦冬养阴润肺,兼能清热,对于燥伤肺阴证及阴虚肺热证尤为适宜。例如,燥邪伤阴所致的口干咽燥、干咳无痰、苔燥乏津等症,常与沙参、玉竹、天花粉等配伍,如《温病条辨》之沙参麦冬汤。对于阴虚肺热证,麦冬也十分适合,《珍珠囊》言其治“肺中伏火”,即指此而言。麦冬常用于治疗肺痨、肺痿、肺痈、白喉等证属阴虚肺热者。
胃阴虚证
麦冬甘而微苦微寒,长于养阴益胃清热,为治疗胃阴不足诸证之佳品。对于温病燥热伤阴引起的舌干、口干、咽干等证,常与沙参、玉竹、生地等养阴生津之品配伍,如《温病条辨》之养胃汤、玉竹麦冬汤皆是。亦可与苇根汁、梨汁、藕汁等配伍,如同书五汁饮。对于胃阴不足之消渴证,麦冬善于养阴生津止渴,故《本草正义》称其“补阴解渴,为必用之药”。
津亏肠燥证
胃阴不足、燥热伤津,导致肠燥津亏之便秘,用麦冬养阴清热,润肠通便。如《温病条辨》增液汤,即以本品与玄参、生地相伍,为治阴亏便结之名方。
肝肾阴虚证
麦冬虽不入肝、肾经,但五脏之阴皆有关联,而麦冬作为一味重要的滋阴药物,对于肝肾阴虚也有不凡的作用,如治疗肝阴不足的名方一贯煎,方中即有麦冬,麦味地黄丸也是治疗肝肾阴虚的名方,在临床上多有应用。
气阴两虚证
麦冬甘寒柔润,滋阴润肺,且能益心肺之气,常用于治疗心肺气阴两伤,症见神疲体倦、口渴汗多、脉虚气短等,常与人参、五味子相伍,即著名的生脉散。
除心神不安
麦冬有养心安神、清心除烦的作用,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神不安之证,尤其长于治疗虚烦失眠。若阴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可以与生地、当归、玄参、柏子仁同用,如天王补心丹。
止诸般血证
麦冬止血之功,一般本草书并未记载,只是《医学启源》中言其“治血妄行”。麦冬不像三七、仙鹤草、血余炭等具有直接的止血作用,而是用于治疗阴虚有热,血液不循常道所致的出血。
主咽喉不利
麦冬治咽喉不利,早在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就有记载“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此方重用麦冬至七升且以其名方,可见其为方中主药。
治妇人缺乳
除上述所论,《药性论》载麦冬“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临床上用本品利水者较少,但是《千金方》中治缺乳之麦冬散至今仍在临床上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麦冬与天冬均属于甘寒之品,补液生津,其力相伴,且常配伍应用,名为二冬汤。二者的区别在于天冬寒凉性大,擅长滋养肺、肾之阴,麦冬尚入心胃之经,医心烦不安,为天冬所不及。
麦冬性微寒,除脾胃虚寒者外,一般用量偏大,常用量为20~30克,尤其是治疗心气不足时,必须30克以上方有效。本品属甘润微寒之品,故风寒感冒、痰湿咳嗽,以及脾胃虚寒泄泻者,需慎用。据临床报道,有服用麦冬后引起过敏者,多与体质因素有关,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慌、烦躁,全身红斑遍及会阴,腹部有针刺样掣痛、瘙痒,甚至出现谵语、两目直视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