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让敦煌莫高窟“容颜永驻”
VR技术让敦煌莫高窟“容颜永驻”
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迎来了新的参观方式:游客只需佩戴VR设备,就能“穿越”千年,身临其境地欣赏这座艺术宝库。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参观模式,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保护与传承的双重挑战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10多个朝代的营建,形成了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的宏大规模。然而,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艺术宝库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由于自然环境的侵蚀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正在逐渐退化。据统计,每年约有10%的壁画出现起甲、酥碱等病害。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至每年200万人次,洞窟内的温湿度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文物的劣化。
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成为敦煌研究院亟待解决的难题。而VR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VR技术的创新应用
2023年4月,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该项目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洞窟与窟内所藏文物进行了精确复原。用户可以“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不同时期,将洞窟内的文物“搬到”洞窟外观看,实现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2024年,敦煌研究院又推出了“寻境敦煌”数字展厅。游客通过佩戴VR设备,可以走进1∶1还原的虚拟285窟,以近乎微距的视角欣赏壁画,感受莫高窟的美轮美奂。这种全新的参观方式不仅让游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也为文物保护减轻了压力。
VR技术带来的多重效益
VR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多重积极效应:
提升参观体验:游客不再受制于实体洞窟的开放时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VR设备欣赏莫高窟的精美艺术。同时,VR技术还能提供多角度、近距离的观赏体验,让游客看到平时难以观察到的细节。
缓解保护压力:通过VR参观,可以减少游客进入实体洞窟的频率,从而降低对文物的损害。据统计,自VR参观项目推出以来,部分珍贵洞窟的游客数量减少了30%。
扩大文化传播:“数字敦煌”数据库已实现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信息的国际共享,访客覆盖全球78个国家、2300万余人次。这种无国界的传播方式,让敦煌文化真正走向了世界。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VR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敦煌研究院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完成更多洞窟的数字化复原工作,并探索将VR技术应用于文物修复和学术研究领域。
VR技术在敦煌莫高窟的成功应用,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创新的保护理念: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化遗产获得“永生”,让文化传承突破时空限制。
正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所说:“壁画这个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但是‘数字化’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他们的原貌。”在VR技术的助力下,敦煌莫高窟这座千年艺术宝库,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其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