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申遗成功:探寻厦门非遗文化
鼓浪屿申遗成功:探寻厦门非遗文化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处世界遗产。这座位于厦门西南隅的小岛,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鼓浪屿申遗成功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标志着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鼓浪屿的非遗瑰宝
鼓浪屿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在其建筑上,更体现在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些非遗瑰宝承载着闽南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南音:闽南文化的“活化石”
南音,又称南乐,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它融合了中原古乐和闽南民间音乐的精华,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在鼓浪屿,南音不仅是街头巷尾的日常旋律,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延平戏院旧址如今被改造成鼓浪屿社区生活馆,成为南音演出的重要场所。每天,这里都会举办南音等非遗展演,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欣赏。来自福州的游客陈先生表示:“(非遗展演)挺好的,多一些可以观赏的表演,可以更深入了解本地的一些特色文化。”
闽南剪纸:指尖上的艺术
闽南剪纸是鼓浪屿另一项重要的非遗瑰宝。它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在鼓浪屿的中山路上,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剪纸的乐趣,感受这门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2024年国庆期间,闽南文化非遗周在中山路举办,其中闽南剪纸艺术大放异彩。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剪纸作品,还可以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体验“在石头上绣花”的艺术魅力。
其他非遗文化
除了南音和剪纸,鼓浪屿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文化项目,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福建布袋木偶戏、答嘴鼓等。这些非遗文化共同构成了鼓浪屿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鼓浪屿申遗成功后,其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持续进行。厦门市各级部门和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例如,民盟厦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厦门市政协常委黄敏沁建议将鼓浪屿打造成“国际艺术岛”,引进名家工作室,定期举办艺术研讨、展会及高水平音乐会。杨筱娟、何燕珍等市政协委员则呼吁在鼓浪屿岛上打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内循环,提供更亲民更多样的艺术平台。
如今的鼓浪屿,每月都有多元化的音乐活动,从传统南音到现代音乐会,从室内演奏到街头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同时,鼓浪屿还推出了“全民共享音乐平台”,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能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非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非遗文化不仅丰富了鼓浪屿的文化内涵,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非遗文化体验,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感受鼓浪屿的独特魅力。
例如,2024年国庆期间,鼓浪屿举办了百场非遗展演和百个非遗市集,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传统戏曲,还可以品尝到闽南特色小吃,如沙茶面、土笋冻等,体验闽南茶文化。
展望未来
鼓浪屿的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仍在不断推进。未来,鼓浪屿将继续探索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方式,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鼓浪屿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文化遗产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告诉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付出。
鼓浪屿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