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西站:世界高寒铁路温差最大高铁站
哈尔滨西站:世界高寒铁路温差最大高铁站
哈尔滨西站,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高铁枢纽,不仅是黑龙江省的第一座高铁站,更是世界上温差最大的高寒铁路车站。自2012年正式通车以来,哈尔滨西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技术创新,成为了中国高铁技术实力的象征。
交通枢纽: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
哈尔滨西站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是集铁路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多种设施于一体的特大型立体综合交通枢纽。车站距道里区中心5公里,南岗区中心5公里,哈尔滨站8公里,太平国际机场28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站房面积达7万平方米,采用拱形屋顶和陶色外墙设计,体现了人文关怀。车站设有18台22线,日均发送旅客超过10万人次,是中国高寒地区的重要高铁枢纽。交通接驳方面,车站周边有11路、31路、96路等多条公交线路,地铁4号线和5号线也经过哈尔滨西站,东广场设有地下停车场,西广场为即停即走区域,为旅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
技术突破:-40℃下的高铁奇迹
哈尔滨西站所处的高寒环境,对高铁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正常运行,哈尔滨西站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
车辆设计:耐寒抗冻的“钢铁侠”
CRH380BG型动车组是世界首列在-40℃低温气候条件下实现时速300公里速度等级运营的高速动车组。列车采用转向架积雪结冰疏绕技术、浮动式导流闸片、迷宫通风防进雪技术,针对高寒动车组运用需求,提出成套低温控制策略,研发了高寒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保证高速列车在-40℃环境下安全运行。
“高寒版”复兴号进行了高寒适应性优化,从材料到关键系统均进行耐低温设计,并从防雪、防冻、冷凝水防治等方面进行优化,能在-40℃低温、冰雪极端恶劣环境下以时速350公里奔跑如常。
基础设施:抵御严寒的“铜墙铁壁”
哈尔滨西站的站房设计充分考虑了高寒地区的特殊需求。站房采用特殊材料和结构设计,确保在极端天气下的运行安全。站房的密封防雪防击打、水系防抗冻、冷凝水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升级,兼顾设备车下通风和防冰雪功能。动车组首次批量使用自动化防冻结功能,更加耐低温、耐冰雪。
牵引系统:动力强劲的“心脏”
高寒牵引电机攻克了既要耐低温又要散热好的难题,针对高海拔和强风沙的特点,对电机绝缘系统进行了强化设计。电机结构紧凑、高速性能好,持续运行效率达到95%以上。可持续满足650kW、350km/h长时运行,坡起能力大大提高,适应30‰坡道运行。
高寒牵引变压器较传统轨道牵引变压器,配备了耐寒能力更强的冷却单元,通过开展低温性能研究,保证高寒条件下正常开启;选取防护等级更高的传感器部件,避免因冷凝水侵入造成电气失效,提升部件使用可靠性;采用特殊结构钢等低温材质,避免极寒条件下断裂风险,提升设备运用安全性。
运营成就:服务旅客的“暖心站”
哈尔滨西站的运营情况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车站日均发送旅客超过10万人次,极大地缩短了哈尔滨及周边区域的交通时间,为旅客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
为了方便旅客出行,哈尔滨西站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地铁1号线、2号线和3号线均可直达哈尔滨西站,首末班车时间均为6:00至22:30。此外,哈尔滨西站还开通了多条公交线路,包括哈西站至乐松广场、群力公交首末站和防洪纪念塔的春运临时班线,以大站快车形式运营,发车间隔为30分钟,票价为2元/人次,首末班车发车时间为15时和最后一班列车到站后30分钟。
哈尔滨西站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座展现中国高铁技术实力的里程碑。在极寒环境下,哈尔滨西站以其卓越的技术创新和优质的服务,为旅客提供了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成为了中国高铁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