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站:共和国印记里的最美铁路
探访北京站:共和国印记里的最美铁路
2024年,北京站将迎来65周年生日。作为中国铁路的重要枢纽,这座被誉为“中华第一站”的车站,不仅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沧桑巨变,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座承载着共和国记忆的地标性建筑。
历史沿革:从正阳门东站到北京站
北京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当时,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始建,位于正阳门瓮城东侧。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阳门东车站建成通车。历史上,该站曾沿用前门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等站名。1949年9月30日,正阳门东车站正式改称“北京站”。
1959年1月20日,北京站新站开工兴建,原址被拆除。仅用时十个月,这座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车站便拔地而起。1959年9月13日至14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新建北京站,并亲笔题写“北京站”站名。
建筑特色:中西合璧的典范
北京站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由陈登鳌先生和杨廷宝先生领衔设计。建筑形式融合了现代建筑形式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对于文化性的探索和表达得到若干年来建筑设计的传承。
北京站站舍大楼坐南朝北,东西宽218米,南北最大进深124米,建筑面积71054平方米。站前广场面积40000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北京站设8座站台,共14个站台面,16条股道。
文化意义:一座承载历史的“文化站”
北京站以“文化站”传统,积累了160多幅不同时期的珍贵字画。这些字画中不乏名家大作,如李苦禅的《盛夏图》、许麟庐的《荷花鳜鱼》等。北京站之变折射出中国铁路之变。文化味浓了,封闭的门拆了,洗手的水热了,厕所的味没了。
走进二楼第8候车室,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中式风格简约大气,木棕色调自然质朴,搭配草绿色座椅,大方中透着一抹活力,古朴中藏着一丝可爱。人们“赶火车”的紧张情绪一下子卸掉大半。
现代化改造:在传承中创新
北京站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功能。1976年,北京站客运服务设施现代化改造,相继建立微机制票、电视监控、行包自动检斤、制票、查询、无线通信、自动广播、引导揭示、自动查询、自动检票、计算机管理等系统。
2025年,北京站撤除商业点位约40处,精选出独具北京特色的商铺。故宫文创、北京礼物、全聚德、吴裕泰……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北京。店铺中的商品又与世界接轨。土耳其面包、俄罗斯巧克力、韩国面膜、法国香水,都可以在免税店里找到,价格也很有优势。
交通枢纽:连接南北的“大动脉”
北京站是京沪铁路、京哈铁路、京承铁路、丰沙铁路、京原铁路、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等多条客运专线及城际高速铁路的交会节点。开往东北方向、华东地区的列车大部分在该站始发。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批大型公共建筑之一,北京站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蒸汽机车到现在的高速动车组,从人工售票到电子客票,从简陋的候车环境到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北京站的变迁折射出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站将继续发挥其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同时,它也将继续承载着共和国的记忆,见证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