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后,中国碳金融市场迎来新机遇
COP29后,中国碳金融市场迎来新机遇
2024年11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各缔约方通过了《巴黎协定》第六条下关于碳清除活动和方法学制定的两项技术标准。这一突破性进展为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自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以来,中国碳金融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4年,全国碳市场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碳定价作用逐步强化。2024年,全国碳市场交易量达到1.89亿吨,成交额达181.14亿元,同比增长25.4%。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交易市场)也在北京正式启动,首批四个方法学下已有超40个新CCER项目挂网公示。
COP29带来的新机遇
COP29通过的《巴黎协定》第六条下的两项技术标准,为全球碳市场机制的全面落地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不仅为中国碳市场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国际规则框架,也为中国参与全球碳交易创造了新的机遇。
同时,COP29达成的新的全球金融目标——到2035年每年2035亿美元,虽然低于实际需求,但仍然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提供了资金支持。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碳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参与。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前景
行业扩容稳步推进:生态环境部已发布水泥、钢铁、电解铝三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计划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新增碳排放量约30亿吨,使市场总覆盖量达到全国排放总量的60%。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国务院正式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和监管制度。同时,配额分配机制进一步优化,数据基础持续巩固。
技术创新持续深化:随着碳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有望陆续推出,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数字化技术在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和透明度。
结语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碳金融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COP29的成果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而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将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更大贡献。随着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深化,中国碳金融市场必将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