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代谢(生理学课件)
能量代谢(生理学课件)
能量代谢是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生物体在进行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本文将从基础代谢、能量代谢的测定、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影响代谢的因素、人体体温的测定、体热平衡以及体温调节等多个方面,全面介绍能量代谢的相关知识。
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包括:清晨空腹、平卧且全身肌肉放松、清醒且情绪安闲、室温保持在20-25℃。基础代谢率(BMR)是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正常值为±10%~±15%。BMR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例如甲亢时BMR可升高25%~80%,甲减时可降低20%~40%,体温每升高1℃BMR可升高13%。
能量代谢的测定
能量代谢的测定主要通过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直接测热法是让受试者处于隔热密封的房间,收集机体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量。间接测热法是先测出一定时间内受试者的耗氧量,再乘以混合饮食时的呼吸商所对应的氧热价(20.2kJ/L),即得出产热量。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分解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其中糖是主要供能物质(占总能量50%~70%),脂肪是重要的贮能和供能物质(占体重20%),蛋白质一般不供能。能量的去路主要是维持体温、化学能(ATP)以及体内各种耗能生理活动。
影响代谢的因素
影响代谢的因素包括肌肉运动、精神活动、环境温度和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例如,运动可以显著提高能量代谢率,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通过影响散热机制来调节能量代谢。
人体体温的测定
人体体温的测定通常通过口腔、腋窝和直肠三种方式。正常人体温的昼夜变动一般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每天波动不超过1℃。成年女性的体温高于男性0.3℃,而且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排卵前日最低。
体热平衡
体热平衡是指体内所容纳的热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是肝脏)和运动时的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进行,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通过温度感受器和调定点学说来维持体温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