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再谈同性婚姻合法化:全球趋势与中国困境
李银河再谈同性婚姻合法化:全球趋势与中国困境
近日,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再次就中国同性婚姻合法化发表看法。她认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性恋者应享有与异性恋者相同的权利,包括结婚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歧视,还能使我国人权保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视角:同性婚姻合法化浪潮
目前,全球已有36个国家或地区在法律上允许同性婚姻,包括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瑞典、葡萄牙、冰岛、阿根廷、丹麦、巴西、法国、乌拉圭、新西兰、英国、卢森堡、墨西哥、美国、爱尔兰、哥伦比亚、芬兰、马耳他、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中华民国、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智利、瑞士、斯洛文尼亚、古巴、安道尔、爱沙尼亚、希腊。此外,尼泊尔自2023年11月起以“临时纪录”的方式登记同性别和第三性的婚姻,待新的婚姻法通过后将自动获得永久承认;泰国于2024年3月27日下议院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预计会获上议院通过,并在泰王御准后120日内成为法律。
以色列承认在其他地区合法结婚的同性伴侣之法律效力。而在2016年经哥斯达黎加提出动议之后,美洲人权法院(Inter-American Court of Human Rights)于2018年1月9日公布了一项保障同性伴侣婚姻权的咨询意见,预计这将有助于美洲若干国家承认同性婚姻。
中国现状:法律与社会观念的博弈
与国际趋势相比,中国在同性婚姻合法化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法律不认可同性婚姻,但社会观念正在逐渐开放。根据联合国开发署2016年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支持保护性少数群体的合法权利,并认同同性婚姻合法化。
然而,传统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导致这一群体面临职场歧视、家庭压力等挑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晓飞指出,当下中国的同性恋者面临的更核心的问题还不是同性婚姻问题,而是异性婚姻问题。伴侣婚姻所强调的男女平等、爱情基础对传统婚姻造成了冲击,这一方面淡化了婚姻的生殖养育功能,催生了同性婚姻的诉求;另一方面也使得同性恋者进入异性婚姻的成本加大。
历史演变:从“罪”到“非罪”
回顾历史,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经历了从严厉禁止到逐渐宽容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同性恋被视为一种病症,并与疾病传播和犯罪密切相关。直到1997年新《刑法》颁布实施,取消了19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条款,同性恋在中国才不再是违法犯罪行为。2001年4月20日,第三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分为自我认同型和自我不和谐型,前者被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了“去病化”的定义。
未来展望:平等与包容
尽管目前社会上仍存在不少反对声音,但随着人们对同性恋群体的理解逐渐加深,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话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正如李银河教授所言,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实现法律平等和人权保护的重要一步。这不仅关系到同性恋者的权益,更体现了社会的包容性和文明程度。
然而,这一进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确保法律的公平性,也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同性婚姻合法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法律、社会、文化的多方面共同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权利。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它如何对待少数群体。”同性婚姻合法化议题的讨论,正是我们走向更加包容、平等社会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