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爆红背后:李娟的新疆故事
《我的阿勒泰》爆红背后:李娟的新疆故事
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一套和爱奇艺热播,作家李娟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部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不仅展现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独特风光,更传达了一种质朴而温暖的生活态度。
李娟,这位70后作家的成长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她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一个位于塔城地区乌苏市车排子镇的地方。小时候说话不利索,5岁还说不清楚话,这让她在与人交流时感到自卑。然而,正是这种不善言辞的特质,让她在阅读的世界里找到了慰藉。她“不分青红皂白、泥沙俱下”地阅读各种书籍,这也为她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高中时,李娟喜欢数理化,文科却学得一塌糊涂。在成绩不好和家庭条件窘迫的双重压力下,她仓促结束了学业。辍学后,她跟随家人进入北疆深山牧场,在那里开了一间半流动的裁缝店和杂货铺。这段经历虽然艰辛,却为她后来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杂货铺的日子里,李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来买酒的牧民、来买针线的妇女、来买糖果的孩子……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这些平凡人的生活点滴。她写道:“抬头望向窗外的时候,那一汪蓝天蓝得令人心碎。忍不住放下衣料,把针别在衣襟上,锁上店门出去了。”
除了经营杂货铺,李娟还当过流水线上的小工、超市的推销员。为了生活,她开始向杂志社投稿,虽然屡遭退稿,但她从未放弃。正是这种坚持,让她最终被作家刘亮程发现。当社里有人怀疑李娟抄袭时,刘亮程斩钉截铁地回应:“她找谁去抄,中国文学没有这样的范本让她去抄。”
李娟的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获得了一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但五年后,她再次选择回到“野外”,跟随牧民放羊、牧牛、做针线活。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选择,却让她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
《我的阿勒泰》是李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2010年出版的散文集,分为两辑:《记忆之中》和《角落之中》。书中记录了她在阿勒泰地区的点点滴滴,包括与哈萨克族牧民的交往、经营杂货铺的经历、参加乡村舞会的趣事等。她的文字明净纯粹,充满了朴野清新的气息。
书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她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她写道:“一串串缤纷闪亮的火球从筒子里迸出,高高地冲向漆黑的空中,然后喷爆出一道道金波银浪。四周寂静无声,白雪皑皑。这幕强烈的情景非但没能撕破四周的寂静,反而更令这寂静瞬间深不见底。”
李娟的文字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她总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她写道:“站在山顶上往下看,整条河谷开阔通达,河流一束一束地闪着光,在河谷最深处密集地流淌。草原是绿的,沼泽是更绿一些的绿,高处的森林则是蓝一样的绿。我爱绿色。为什么我就不能是绿色的呢?”
2024年,根据《我的阿勒泰》改编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和爱奇艺热播。这部由滕丛丛执导,马伊琍、周依然等主演的电视剧,不仅还原了原著中的故事情节,更展现了阿勒泰地区的独特风光。该剧在央视一套开播后,多次位居同一时段收视榜首。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的热播带动了阿勒泰地区的旅游发展。据数据统计,阿勒泰的搜索热度上涨超过1倍,近一周阿勒泰民宿搜索量环比增长2倍,预定量与“五一”假期相当,剧中同款木屋民宿更是一房难求。
李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她总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在艰辛中寻找快乐。她写道:“写作之外,李娟的生活简简单单、随心所欲。在社交媒体的自我介绍一栏,她自称‘拖稿李天王’,直言‘直播几乎是唯一社交’,与人打交道时是个‘社恐兼人来疯’。”
去年五月,李娟给自己安排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旅行。她独自驾车穿越大半个中国,从新疆的冬天一路向南,抵达了阳光明媚的海南。她说:“我的车像汪洋中的一叶小舟,剧烈地颠簸,但是我觉得像睡在摇篮里一样安心。”
李娟的文字让我们明白,生活虽然艰辛,但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其中的美好。她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的阿勒泰,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作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