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何老是提粮草?不打仗也要吃饭,打仗消耗粮草更多吗?
古代打仗为何老是提粮草?不打仗也要吃饭,打仗消耗粮草更多吗?
在古代战争中,粮草问题一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从粮食生产的艰难到士兵粮草的供应方式,再到粮食贸易的发展,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古代战争中的粮草问题。
粮食问题乃至今日都十分的重要,更何况是在古代,打仗才是他们的常态。大规模的战场,士兵们不能饿肚子,甚至在战术作战上,后方的后勤一旦跟不上,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便决定了。
那么,在古代战争中,将士们为何时常把粮草放在嘴上,“粮草”在运输和储存时有哪些困难呢?
“粮食”的难得
古人作诗时留下:“粒粒皆辛苦”。农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汗如雨下,劳作一年,落在自己口袋里的却少之又少。以前认为他们看着丰盛的果实是喜悦,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有地可种,但这些喜悦的果实却更多的不属于他们。
在古代,有一项赋税徭役需要等着他们去交,丰收时他们能够满足正常生活,但遇个灾情什么的,他们只能痛苦的能过一日算一日。
再遇上个战乱,贵族争相夺权的情况等,受苦的还是这些用劳动度日的老百姓们。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美好的画面,但在这之后却有无数个吃不起粮的老百姓。
就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孙贵族从出生起便高人一等,在吃饭生活上不用操心,每天琴棋书画,在小亭子里一坐,并把酒言欢,这一幅画面浪漫又美好。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南下,对平民们一点都不客气,烧杀抢掠等情况随时都有,他们又如何能安心的出门劳作呢?贵族有避让的资本,但这些农人们不仅没有资本,性命也不过是掌握在了其他人的手中。
在古代各个时期,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农人们不敢劳作,粮草又怎会及时的供应上呢。
为此,不同时期的皇帝以及朝中大臣皆作出表率,对这一问题商议出来的对策很多,要说真利用到实处的,绝对少不了秦国。
秦国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离不开秦国在各方面体系的完善,它能够将六国击溃也与后勤方面的保障有关。
当时秦国采用重农抑商的体系,在粮草上的补足有完整的一条策略。其中从生产出发,一直到储存和运输时,秦国都进行了完善,不仅这一关键基础打得响,在武器装备上秦国都有考虑到。
由此可以看出,战争是突发的,但在后勤的保障工作上是一件长期的事情。秦国的胜利是必然的,是建立在军队前、后方双重考虑上的。
除了像秦国这样自行补足的,也有像胡人南下一般烧杀抢掠的,特别是在战胜方,他们赢得胜利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士气大增,士兵们也会随着将领变得心高气傲起来。
这时他们若想要补充物资,就是通过对百姓们烧杀抢掠,来获得军队所需要的战略物资。
在公元前506年,吴国和楚国对抗时就有发生。不管在战场上军队胜与败,在粮草和装备上都是或缺的,他们会用各种手段去获得,但究其背后受苦受累的还是这些平民们。
再者说回储存和运输上。上战场的士兵数以万计,一征战便是半年、一年,甚至是更久。一个士兵一天吃一点,可几个月下来可就不只是一点了,这时后方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千千万。
士兵们的“粮草”
古代不仅劳动力低下,在运送的工具上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从战场外运送来的粮食是不固定的,四面八方皆有补充,这一分散管理也提高了一定的运输成本。
这些粮食不仅要补足在外征战的士兵,还需要给运输的部队吃饭用。距离战场有近有远,也是一项长期的行动,并且运送的粮草越多,运送粮草的人也是一项大的消耗。
古代上有的时期分散管理将这一成本提高,但更多时期则将粮草集中了起来,这样人员也集结起来,在面对敌方的攻击时,也有了应对之策。
但主要的是会在运输时减少一定的成本,以便保障“粮草”的及时供应。这还是后来朝代出现后的粮草供给情况。当军队还没有完善起来时,出门打仗的也就是一些部落的平民,出门打仗也是非常的突然。
最突然的是,他们有时候在家吃着一半饭就被叫去集结了。甚至每个人的家中都随时备着一大袋子粮食,所谓的自己供给自己的现象成为了当时的必然情况。
春秋时代,在军队的建设上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不管是临时组建的,还是为战事很早就培养起来的,他们粮食供应更多的来自国家。
当时有很大一部分军队是提前设立的,这些士兵们的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打仗”,随时准备着,也在日常的训练中提高着,是国家培养的,在吃饭、住、行等方面也是一致。
这些士兵常年生活在军营中对于外界的联系少之又少,更别提回家准备粮食了。这时,军队的补给重任便依托于国家,并且身处军营的士兵们个个身材魁梧,打仗又是一个耗费体力的事情,在吃的上面自然也就会比普通的百姓们多得多。
后期战事扩大,疆域也便逐渐的辽阔,各方粮草的补给也就更难了。
针对这些情况,各个朝代的应对之策没有很大的差别。在明朝时,士兵们在没有战事的时候也都是自给自足,并会统一将他们分为大规模和小规模的“卫所”,他们共同劳作,并会给其提供充足的田地和农作物等。
他们和平常老百姓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需要上交,但他们付出的要多的多。因为战事一旦发生,他们必定上前线,不管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的部队都会选出一个总管,统领这些士兵听命打仗。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时放下手中的锄头,拿武器打仗。不需要时,继续在田间锄地,自给自足。
在运输上,古代人只能依托马车,并且每一条粮道也不是都好通行的,如遇颠簸、崎岖的山路,便只能依靠于人力来运输了。若是战场突然发生变化,他们也得中途改道。
这时,改道的风险将加大,也会在预计的时间上大大提高。不管是运送的人力还是马匹,他们所要消耗的粮食也会增多。
纵观古代战场,粮食不仅是将军和军师们时常思考的问题,士兵们也同样会担忧。隋朝时,各地的粮仓也都修建了起来。
唐代的“粮食”贸易
在唐朝,“粮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沟通手段,并且对于它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甚至对于各地的政府来说也是有利的。
在这其中,粮食和货币都占据着一定的分量。粮食参与买和卖,政府也便在其中获利,古人们灵活运用,满足了很多人的需要。
唐代,政府和民间百姓皆可参与交易,但在交易手段上又有着一定的不同。政府所参与的交易需要按照官方给出的价格完成,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谁都不能讲价,是确定好的。
而民间百姓间的交易,不受任何人的干扰,只受交易双方来定价,只要双方商讨确定后,便可以自行完成。
官方在“市估”时主要也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讨论的,并且会在每个阶段进行参照和改变,以达到普遍能接受的程度。
反观民间的贸易往来就较为开放了,后来粮食可以是加工后的产物,也可以是直接交易的商品。在唐代这项贸易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很大的规模。
小商贩、大商人等他们都能从中获利不少。我们知晓的唐朝街上人潮涌动,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小吃食等出现,商品化的现象已经初步形成,这其中主要还要依托两税法的实行。
“粮食”成为了商品,在这些平民的手上也越来越值钱,这时没有粮食的可以买,有粮食的就可以卖,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国家的赋税。
唐代的这一举措,有利有弊,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也使得农民有资本参与到贸易中,并使得生产积极性得以提高,在生产和生活上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唐朝的盛世得以实现,粮食等方面的贸易占据着重要位置。平民百姓们都富起来了,自然国力也就强盛了,在兵力上的补给也就更足了。在领兵打仗时的“粮草”问题也就会小很多。
结语
“粮食”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项很大的问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应对举措。时至今日,我国偏远山区依旧存在吃不起饭的问题,更何况是在生产劳动力低下的古代时期,“肚子”填不足,打仗又怎么能打好呢。
在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时,“粮食”无疑是各个时期最有用且最难的东西。如此,古人将“粮草”挂嘴上,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