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文看懂反坦克地雷(全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文看懂反坦克地雷(全解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3/05/52713072_1116999223.shtml

反坦克地雷作为一款“低成本、高收益”的战略武器,早期的在作战方式的选择上一般采用的是“破坏装甲机动性”和“雷场阵列范围覆盖”为主的作战模式,并且可以以较低的代价换到很高的收益。
简单说就是一种“大规模铺设防御性地雷覆盖大量坦克”的用法。
一方用成千上万的“压发式地雷”覆盖几百上千的“坦克行进车组”(大规模装甲集团作战),以区区几百万的价格(一台主战坦克的价位)就可以达成数十倍于己的战略目的。

如此一来,这么便宜好用的战略装备自然也是备受各国亲睐,像我国就研发了“GLD-224/230/260”等多种多样的“反坦克地雷”。
虽然在国际上大部分小国们以所谓的“人道主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达成了“反地雷国际公约”,将其禁止使用(类似达姆弹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并没有将现如今的几个大国束缚住(没有加入协议),毕竟被执剑人的剑身指着的人才会害怕。
同时“反坦克地雷”也是最早能对坦克装甲产生“高效杀伤”的武器,而且在此之后出现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在性价比的方面来说与前者和天差地别,所以目前使用的对坦克主要辅助性手段还是“反坦克地雷”。

这种武器最早诞生于1918年,这时正处于一战的尾声,彼时的德国被“索姆河战役”中登场的“钢铁怪物马克1型装甲”吓破了胆,所以迫切的想研制出已方能够对敌的武器,因为单凭“单兵武器”是无法对其造成有效杀伤的。
由此矛与盾的理论再次生效,针对对坦克的主要作战手段,德国也是在此时研制出了“德系坦克的前身A7V战斗装甲”和“反坦克炮”、“反坦克地雷”这两位坦克的一生之敌。
两者相爱相杀,并在超过一个世纪的对向发展中,衍生出了诸如“多方位装甲杀伤”、“主动抛洒引爆”、“无线遥控引爆”、“气垫反地雷坦克(气垫760)”、“反地雷伏击车(MRAP)”等多种针对性的技术扩展,形成了“反坦克家族和反地雷家族”两种路线。
这里反地雷装甲我们先不论(因为使用较少),反坦克地雷的现阶段主要作战概念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炸毁履带”“炸毁车底”“全宽爆炸地雷” “炸毁侧甲”等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分别对应着“压发式履带地雷”“非触发/复合式车底地雷”“遥控/探测式全宽地雷”和“非接触式侧甲地雷”几种。
在此之上,还有现阶段使用较多的主战型“抛洒地雷”等扩展功能性的“反坦克地雷”,下面具体按时间线分别介绍一下这几种概念。

1. 压发式履带地雷

压发式履带地雷是最早期的时候使用比较多的一种地雷。
这种地雷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外形就是一个圆形的饼型结构,然后在受到超过限值(180KG以上)的压力后就会引爆,这种地雷的作用多为做炸毁履带和停止目标机动性这样的目的。
(具体的爆炸方式表现为受到超过1800N以上的压力,内部弹簧携带着弹簧中心的刺针向下刺破雷管形成引爆)
这种作战目的是由于早期二战时的作战范围多为“欧陆平原作战”,所以在采用了多次的“大规模装甲集团军群”的作战方式后,地雷的使用在大部分时期都是作为“铺设地雷防御”使其形成“范围覆盖大规模炸毁履带”的结果。具体表现可以参见“库尔斯克战役”。(库尔斯克:炸毁殉爆坦克占所有的20%,但失去了行动力的坦克超过了总体损失的半数)。

2. 非触发式车底地雷

而在二战结束的几十年内,由于“作战地域、作战重心”的转移,除了“苏联和北约对峙时期”的存货较多,其他主战防卫国家都在向着更高击毁率的地雷方向进行研究,“非接触式的地雷”正是出自此时。
一般来说,“非接触式地雷”可以通过“磁场、噪声、振动”触动直接在“脆弱的车底”引爆,还可以通过复合式(接触+非接触式)的引爆结构在接触履带时同样引爆,造成车组伤亡瘫痪,甚至直接引爆弹药仓、油箱完成殉爆。
我国的“GLD-224”和德国的“AT-2”地雷正是此类。

3. 全宽反坦克地雷

“全宽反坦克地雷”和上诉的“车底复合式式引爆地雷”差不多,不过它容载的炸药量相对来说更高,可以同时击穿坦克的“履带和底盘”,造成坦克瘫痪或殉爆。
一般的全宽地雷触发结构为“压发式和物理探测非接触式触发结合”的模式,可以被重量压发,也可以由“内置物理探测器”探测目标引爆。其产生的高速自锻造破片可以同时造成巨大杀伤。
典型型号有意大利的“SB-V型全宽地雷”和我国的“GLD-260全宽地雷”。

4. 侧甲地雷

“侧甲地雷 ” 一般布置“街道、隘口、桥梁”街道隘口桥梁等特殊位置,不会放置在地表。其使用一个三脚支架做支撑,并通过传感器给递的信号完成爆炸,因为一般装甲的“侧面装甲比较厚”,所以这种地雷的“内装药”也是最多的。
并且因为“街道、桥梁、隘口”的障碍比较多,所以对这种“侧甲地雷”准确性要求极高,除了安装传感器,还有多种多样的“复合探测器”。
发射时的效果
主要典型有德国的“parmi型侧甲地雷”和我国的“GLD-230侧甲地雷”。

5. 履带车抛撒系统

“抛撒地雷”就是一种在装甲车上发射的地雷,以一个“抛洒布弹雷”内装载多枚“反坦克地雷”。
整个布雷过程可以总结为:点燃抛射药→火药燃气进入高压室→燃气推动内推板将地雷退出布弹→地雷空中接触保险落地支起支架→地雷进入战斗状态。
这种布雷模式类似于早期的“雷场阵列防御”,但拥有更高的“可调整性和目的性”,是“现代信息化作战”的一种类目。

上述简单概括了一下“地雷结构”,这次我不复杂化问题了,我就简单用能理解的方式说说“地雷到底是怎么炸的”!
一般来说地雷可以分为引信”和“雷体”两部分。
炸弹这玩意其实所有“引爆方式”都相差不远。引信就是用来“引爆雷体两侧炸药的”的一个结构,引信由“雷管和刺针”组成(可以理解为击发底火)。
接触式/非接触式
而我们引爆地雷不论是“接触触发”还是“非接触触发”,都是通过让这个“刺针刺破雷管引爆起爆药”完成爆炸的,那么这个“接触式”或者“非接触式”那就可以理解为“手动推”(坦克压)者通过某种“信号电动”(电动推)让它完成这个动作。(就是这个概念,其实结构不是核心)

反坦克地雷可否站人引爆(梗)
那么到上面这主体就结束了!最后我们看一下许多雷文(地雷文)提出的一些离谱的梗。
比较多的就是“反坦克地雷上面站人能爆么”?这段,这里我们自己解析一下。
大家如果理解了上述的两个原理和条件的话(180kg+引爆原理)就很好确认此处的正确性,自行判断一些梗男的梗到底是在扯什么淡,下面我来教你们。
上述的两个条件我们总结一下,就是如果“反坦克地雷上面站一个正常体格的士兵是爆不了的,但也已经快到上限了”,所以如果我们在加上一点现实的“环境影响因素”的话,爆不爆就是五五开的一件事了。
(现实不可能如此公式化,一般来说反坦克地雷在战区受到环境影响内部结构不是稳定不变的,因为是一个外置的武器。)
一般来说普通士兵单就遇到“压发雷”就很危险,而且其他的“非接触式反坦克地雷”占比也不低,还有和反坦克地雷外形非常接近的“反步兵地雷(扁圆型)”,藏在反坦克地雷下的“松发诡雷”(就是电视剧主角的标配)等等。
所以站在反坦克地雷上危险性很大,而且并不现实(现实并不存在这种傻瓜)。

补一篇地雷的介绍,之前因为有些事鸽了几天!
GIF
感谢观看,求个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