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需要怎样的“圣人”?
科技时代需要怎样的“圣人”?
在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快速变革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当代社会还需要圣人吗?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
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圣人的价值
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仍在持续,道德勇气在推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斯泰西·艾布拉姆斯作为乔治亚州前少数党领袖,积极推动选民参与,特别是在年轻人和有色人种社区中。她的努力不仅体现在立法上,更通过她所创立的非营利组织“Fair Fight Action”大力倡导选民教育和参与,致力于消除投票障碍。
艾布拉姆斯在2018年和2022年两次竞选乔治亚州州长,尽管未能成功,但她的选举活动却显著提高了选民的参与率,尤其是在年轻选民和少数族裔中。根据统计数据,乔治亚州的投票率在她的推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艺术在社会正义运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从音乐、绘画到表演艺术,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社会的现实,激励人们参与到社会正义的斗争中。比如,著名的民谣《We Shall Overcome》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的旋律和歌词传达了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成为了无数抗议者的集结号。
孔子的“仁学”思想核心是爱人,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当代社会,这种理念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正如孔子所说:“爱人”(《论语·颜渊》),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关怀。
科技发展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重塑社会结构和运行逻辑。在大规模数据累计与核心算法迭代的共同驱动下,其智慧化程度将会持续提升。在现实中,人工智能技术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半导体与芯片制造、基础算力提升、数据挖掘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带动了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AIGC、通用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也推动着整体性的数字智能社会的形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可能对个人隐私等造成威胁;人工智能技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可能因为算法偏见带来歧视等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在创造新工作机会的同时可能带来劳动力市场的起伏震荡等问题,比如劳动力市场跟随技术的发展进行着迭代与转型,而制造业工人的数量正在减少。如何对这些变革加以辨识和认识,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进行思考的。
数智时代存在着“数字孪生”现象,也就是说,人们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工作、生活、交往,也在虚拟世界中工作、生活、交往,人们可能恰恰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交往构造出了一个超乎想象的虚拟世界。现实与虚拟社会的边界已然模糊不清,人类社会的维度得到了空前的拓展,由此也带来了社会本体的复杂化。
在这种背景下,圣人的理念也在发生演变。传统的圣人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而现代的“圣人”则需要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还要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引导科技向善。
圣人在当代社会的新价值
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挑战下,圣人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而是成为连接科技与人文的桥梁。圣人的新使命在于:
- 引导科技向善:在科技发展的同时,确保其符合人类的道德和伦理标准
- 培养公民意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 促进社会和谐:在多元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寻找共识和平衡点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喻于义”的君子,他们能够超越个人利益,为社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圣人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平衡的力量。他们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人文关怀;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要忽视社会公平;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不要忘记社会责任。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圣人的智慧和道德指引。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的引领者,帮助我们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