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祭奠: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菊花祭奠: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重阳节前夕,广州白云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登高热潮。夜幕降临,山路上灯火通明,市民们扶老携幼,拾级而上,只为在重阳日到来之际抢占“头运”。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角,不少家庭正精心准备着菊花茶、菊花糕等祭品,准备在重阳日当天祭拜先人。这一幕幕场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祭奠习俗的现代演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菊花的生长规律。到了汉代,菊花的药用价值被进一步发掘,《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这种对菊花的推崇,逐渐演变为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
菊花在祭奠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人们认为九月九日心宿隐落预示萧杀或死亡,因此用菊花祭奠以消厄祈福。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墨客开始将赏菊、咏菊、簪菊等雅趣文化融入重阳节,使得菊花祭奠更具文化内涵。唐代诗人元稹在《菊花》中写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种对菊花的偏爱,也体现在重阳节的祭奠仪式中。
进入现代社会,菊花祭奠的传统仍在延续,但形式上却有了新的变化。以福州为例,清明节期间,市民们纷纷选择用鲜花代替纸钱进行祭扫。花店里的白菊、黄菊等祭奠用花销量暴增,一些小雏菊、乒乓菊等小清新菊花品种更是供不应求。值得注意的是,再生花束等环保祭扫用品也逐渐流行起来,既满足了祭奠的需求,又体现了现代人对环保理念的追求。
与我国相比,日本和韩国的菊花祭奠传统则有所不同。虽然重阳节在日本和韩国也有登高、赏菊等习俗,但菊花在这些国家更多地被用于观赏和药用,而非祭奠。例如,在日本,重阳节被称为“菊の節句”,主要活动是观赏菊花和品尝菊花酒,而韩国则将重阳节视为登高祈福的日子,菊花更多地被用作装饰。
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菊花祭奠文化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更体现了人类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之情。在现代社会,菊花祭奠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仪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正如宋代诗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所写:“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菊花的清香,穿越千年,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