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板面:从古至今的美味传承
太和板面:从古至今的美味传承
太和板面,这道源自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的传统面食,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声名远扬。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板面店数量已超10万家,其中连锁品牌近200家,直接带动就业创业逾20万人。这道看似简单的面食,不仅承载着太和县的历史文化,更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历史渊源:从东汉流传至今的美食传奇
关于太和板面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两个有趣的故事。一种说法是,太和板面起源于东汉末年,桃园结义三兄弟刘备、关羽、张飞驻守颍州(今天的阜阳)。张飞嫌弃军中的面食太软,咬着没有劲,吃着比较乏味。厨师为了满足张飞的要求,反复琢磨,用摔打的方式做成了板面。张飞吃过之后,对这个厨师也大加赞扬,板面就这样被流传了下来。
另一种说法则与清朝两广总督徐广缙有关。徐广缙是太和县大新镇徐寨村人,清嘉庆年间进士,为官清廉。他回乡省亲时,脱去官服,背起粪箕与乡民一同施肥耕田。有一次劳动结束,遇到一位农户做板面,品尝后大赞面筋道爽口,于是起名“板面”。
独特工艺:在摔打中成就筋道口感
太和板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工艺中的“摔打”环节。制作时,厨师会将和好的面团制成小面棒,码在案子上,蒙上干净的湿毛巾。下锅前,在案板上排好七根小面棒,用擀面杖压扁,两手分别捏住两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板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直至面条达到理想的长度和厚度。
这种独特的制作方式,不仅让面条更加筋道有弹性,也使得太和板面与其他面食区别开来,成为一道极具观赏性的美食制作过程。
文化交融:从“太和板面”到“石家庄板面”
上世纪90年代,太和县是皖北劳务输出的重镇,大量安徽人来到石家庄打拼,一碗简单的板面成为了他们最钟爱的餐食。久而久之,“石家庄特色正宗安徽板面”这个有些小众的词汇出现了。不过,今天的“石家庄安徽板面”与原先的“太和板面”已经逐渐产生了差异。
安徽太和羊肉板面
“太和羊肉板面”的流行,是由于太和县聚集着大量喜欢吃羊肉的回民。板面来到河北后,河北人不喜吃羊肉,于是石家庄人将羊肉改成牛肉,又加入大量的辣椒、牛油和卤菜,深受欢迎的“安徽板面”自此在石家庄生根发芽,并随之走向了全国各地。
安徽牛肉板面
产业崛起:从街头小吃到百亿产业
近年来,太和县大力推动板面产业的发展。2018年,太和板面被评选为安徽十大美食;2021年被人社部评为全国地方特色类劳务品牌;2022年作为最具特色的地方名小吃列入“新徽菜·名徽厨”培训目录;2024年安徽省烹饪协会将太和县命名为“太和板面之乡”。
目前,太和县从事板面经营的人员约有10万人,板面连锁品牌近200家,直接带动就业创业逾30万人。以两万家板面店计算,一年需要60万亩小麦、13万头肉牛或者78万只肉羊、11万亩辣椒、1万亩小青菜,拉动产业链产值约200亿元。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太和县还开发出多样化的产品,如牛肉板面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创造性地以中央厨房的形式保障板面加盟连锁店的品质,研发速食板面,借助新兴的电商直播等渠道,产品远销国内外,今年预计达到5000万。
从一道简单的面食,到如今的百亿产业,太和板面不仅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更成为了太和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道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美食,正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文化内涵,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