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伶珠教你如何面对失去妈妈的心理创伤
陈伶珠教你如何面对失去妈妈的心理创伤
“妈走了,我成了孤儿。”光盐社会工作师事务所所长陈伶珠在个人脸书上这样写道。这位资深社工,在母亲离世后,也像普通人一样,陷入了深深的哀伤之中。她开始思考:如何在失去母亲后,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丧母之痛:一种独特的心理创伤
母亲的去世,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之一。心理学研究显示,20%-30%的人将失去亲人视为一生中最痛苦的事件,即使那些经历过多次创伤的人也不例外。
为什么母亲的去世如此令人难过?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认为,孩子天生就有与照料者建立依恋关系的动力。这种依恋不是基于食物,而是基于养育和回应。因此,当这种依恋关系因母亲的离世而中断时,无论实际关系如何,都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这种创伤不仅体现在心理上,还可能表现为身体症状。从消化问题到睡眠障碍,从能量损失到精神疾病风险的增加,丧亲之痛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一年后生活仍受到严重影响,这可能就是复杂性哀伤,需要专业帮助。
专业的支持:如何走出哀伤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专业的心理支持尤为重要。深圳市最新发布的《安宁疗护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这份指南强调,社会工作者需要:
- 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保障其知情同意和自主决策权
- 关注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需要,提供全面照护
- 鼓励家属参与照顾,提供心理与社会支持
- 提供从临终到丧亲后的全程服务
- 与多学科团队协作,回应多元化需求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促进医患沟通、提供情绪支持、链接社会资源、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丧亲家属哀伤辅导等。这些服务不仅面向患者和家属,还面向机构和社会,体现了全方位的支持理念。
文化的视角: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悲痛
从文化角度来看,丧亲之痛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无论是爱尔兰人喧闹的守灵仪式,还是犹太人严格的七日服丧传统,不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哀悼方式。
从生物学角度看,这种悲痛是有其演化意义的。作为社交性动物,人类需要与母亲、同伴、伴侣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系。当这些联系中断时,会立即引发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是情感上的,还伴随着生理反应,如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升高,这与人类在悲痛时的表现非常相似。
研究表明,失去亲人,尤其是孩子,对母亲来说尤其痛苦。这不仅是一个情感打击,更是一种适应性的降低,直接影响了母亲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机会。因此,强烈的悲痛反应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陈伶珠的经验: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陈伶珠在母亲去世后,经历了深刻的哀伤。但她也逐渐找到了调适自己的方法:
适度宣泄情绪:允许自己悲伤,但也要学会控制,避免过度沉浸在哀伤中。
思考如何活在当下:接受母亲已经离开的事实,珍惜眼前人,过好每一天。
寻找新的生活目标:将对母亲的思念转化为动力,投入到工作中,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运动和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寻求专业帮助:当感到难以独自应对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社会工作服务。
“妈走了,我成了孤儿。”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失去母亲的人的心声。但正如陈伶珠所展示的,即使失去了母亲,我们仍然可以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这需要时间,需要勇气,更需要专业的支持和周围人的理解。让我们以温暖和共情的心,陪伴那些正在经历丧亲之痛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