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歌声里的“白月光”: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陈奕迅歌声里的“白月光”: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句出自陈奕迅《红玫瑰》的歌词,道出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白月光”式的爱情的感慨。在华语乐坛,很少有歌手能像陈奕迅那样,将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美好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
《红玫瑰》这首歌由台湾著名填词人李焯雄根据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创作。张爱玲在原著中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种对“白月光”与“朱砂痣”的描写,被李焯雄巧妙地融入了歌词中。
在《红玫瑰》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心声:“梦里梦到醒不来的梦,红线里被软禁的红。所有刺激剩下疲乏的痛,再无动于衷。”这正是对“白月光”式爱情的最好注解。那些得不到的爱情,总是让人魂牵梦绕,而真正拥有的,却往往被忽视。正如歌词所唱:“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期待的却是她的面容。说来实在嘲讽,我不太懂,偏渴望你懂。”
陈奕迅用他独特的嗓音,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演绎得入木三分。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爱情的寓言。在副歌部分,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句词反复出现时,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这种“白月光”式的爱情观,在陈奕迅的其他歌曲中也有体现。比如在《好久不见》中,他唱道:“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曾一起走却走失那路口。”这句歌词同样表达了对错过的爱情的怀念。而在《爱情转移》中,“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如能忘掉渴望,岁月长,衣裳薄。”则进一步揭示了“白月光”式爱情的真谛:得不到的永远令人怀念,而得到的却容易被忽视。
通过这些歌曲,陈奕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白月光”爱情的动人画卷。它不仅是对某个特定人的思念,更是一种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对理想化爱情的追求。正如张爱玲所说:“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这种美好,永远停留在了最美好的那一刻,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悸动。
在陈奕迅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了对“白月光”式爱情的深情告白。它提醒着我们,珍惜眼前人,不要让美好的爱情成为永远的遗憾。因为,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真正值得珍惜的,往往是那些触手可及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