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详解《封神》的传统文化元素 非遗与美学融合
乌尔善详解《封神》的传统文化元素 非遗与美学融合
大年初一上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是春节档备受期待的影片之一。该片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基础上,实现了故事情节上的续写和主题上的递进,进一步夯实了《封神三部曲》作为电影大IP的地位。影片中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使其在第一个“非遗春节”上映时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影片的高度类型化及其所运用的最新科技,也使其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中的标志性作品。
导演乌尔善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封神三部曲》依据《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的基本结构进行创作。原著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尽管电影无法完全复现文学作品的内容,但通过职业判断和取舍,保留了核心角色和主题探讨。
《封神第二部》讲述了姬发回到西岐后被商王讨伐的故事。乌尔善表示,在改编过程中,他保留了原著的核心角色,如闻太师,这个角色虽然站在反派阵营,但代表绝对忠诚,与电影的主题高度相关,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关于家国情怀,乌尔善认为姬发在《封神第二部》中的成长在于他要用智慧、勇气和情感团结更多人来保护他的信仰和家园。这种责任不仅代表着对故土和人民的情感,还代表着坚守善良和正义的信念。姬发从一个单纯的责任感出发,逐渐理解到家的意义不仅仅是责任,还有情感的羁绊。
《封神第一部》的主题是觉醒和回归,而《封神第二部》的主题是守卫家园,两者之间有递进关系。创作上,《封神第二部》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战争戏的写作。乌尔善强调,战争戏不仅要处理好人物塑造,还要平衡人类力量与神话元素的关系。为此,团队采用了最新的体积捕捉技术,以实现复杂的数字角色效果,如三头六臂的殷郊法相。
美术设计方面,《封神第二部》中的西岐城象征着理想的家园,呈现出平和、质朴的风格。为了具象化地表现这一理想家园,剧组搭建了一个200亩面积的实景西岐城,其中包含50多栋单体建筑。这些场景的设计旨在传递出两个地方的文化差异和美学区别。
影片筹备阶段,剧组走访了许多博物馆,从非遗中汲取灵感,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道具制作。例如,《封神第一部》中的龙德殿木雕来自浙江东阳和安徽歙县的传统木雕艺术。乌尔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重新认识并珍惜这些古老的文化记忆。
音乐方面,乌尔善希望音乐能帮助观众进入上古神话世界。因此,他与音乐总监合作,尝试还原《诗经》中的吟唱方式。《封神第二部》中,大量故事发生在西岐,因此采用了一种更贴近百姓生活的“风”的方式。
《封神三部曲》在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乌尔善认为,电影工业化包括类型化的创作、制作管理的国际化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通过这些努力,整个中国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