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用飞机市场:国产化加速推进,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中国军用飞机市场:国产化加速推进,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近年来,中国军用飞机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根据贝哲斯咨询的最新数据,2024年全球军用飞机补给高架市场容量已达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军用飞机补给高架市场容量也达到亿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中国军用飞机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在军用飞机关键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之花”,是飞机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着飞机的整体表现。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涵盖涡桨、涡喷、涡扇、涡轴等各类发动机的完整产品体系。截至目前,中国航空动力行业共生产了超过7万台航空发动机,基本满足了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需求。
在关键材料领域,中国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航空复材零部件制造业所使用的复合材料主要为碳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据统计,我国航天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已由2018年的33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2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中国在复合材料技术上的突破,也体现了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持续投入。2015年,中国政府将“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并启动了国家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即“两机”重大专项),专项资金预期达到1000亿元,叠加社会配套资金预期可达3000亿元。这一战略决策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军用飞机的研发不断取得突破。2024年12月,两架疑似中国新型隐形战机的试飞影像在海内外社交媒体曝光,引发广泛关注。这两架战机均采用无尾设计,具有更好的隐形性能。其中,体型较大的战机设计呈鸢形,有三个发动机进气口,这一罕见配置引发了军事专家的热议。另一架较小的战机则采用传统的双发动机设计,但同样没有垂直尾翼。
这些新型战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第六代战机研发上的重要进展。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都在积极推进第六代战机的研发项目。美国的“次世代制空权”(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NGAD)项目虽然因成本问题暂停,但中国新型战机的曝光可能会对该项目的未来走向产生影响。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资深分析师尤安·格雷厄姆表示,新战机无论优缺点如何,“显然是高度原创的设计……值得赞许”,应能让美国及其盟友“摆脱自以为永远引领潮流的自满之情”。
总体来看,中国军用飞机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在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军用飞机的国产化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中国军用飞机产业有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