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控好餐后血糖,远离糖尿病!
五招控好餐后血糖,远离糖尿病!
今年49岁的白先生最近很焦虑。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这让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格外担忧。最近一次体检,医生提醒他要注意餐后血糖的控制,这让白先生更加紧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远离糖尿病的威胁呢?
餐后血糖控制的基本方法
合理饮食是基础
根据《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合理的饮食结构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关键。建议采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
具体来说,每日膳食总能量应以达到或保持健康体重为宜。主食方面,要粗细搭配,限制高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建议将全谷物和杂豆的摄入量占到主食的一半。同时,每天应摄入不少于500克的新鲜蔬菜,水果则适合在两餐之间作为加餐,但要注意选择低含糖量及低GI的品种,并将其热量计入总能量中。
此外,饮食中要限制精制糖的摄入,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尽量避免反式脂肪酸,适当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进餐时要注意细嚼慢咽,建议先吃蔬菜,再吃肉蛋类,最后吃主食。
适度运动助控制
运动对于控制餐后血糖同样重要。专家建议,每天应减少静坐时间,每60分钟至少活动一次。运动方案应包含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对于有运动基础的人,可以增加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如变速跑、有氧操等。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幅度增加。建议在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肥胖人群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逐步增加有氧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运动后要充分放松,保持5分钟以上的放松时间,以防止运动后低血压。
科学监测不可少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有两种监测方式:连续血糖监测仪(CGM)和便携式血糖仪。CGM可以每几分钟测量一次血糖,适合需要频繁监测的患者。而便携式血糖仪则通过指尖采血来检测血糖水平,操作简便。
监测频率因人而异。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每天进行4-10次监测,而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要在餐前和睡前监测。对于仅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的患者,可能不需要每天监测。
医学进步带来新希望
令人振奋的是,医学研究正在为糖尿病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殷浩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程新教授团队,最近在《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通过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组织移植,成功治愈了一名有25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这名59岁的男性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仅11周就完全脱离了外源胰岛素,目前已有33个月无需胰岛素治疗,空腹及餐后C肽等关键指标也显著改善。
这一突破性进展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开发无需免疫抑制的“通用型”再生胰岛组织,有望为更多依赖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治愈的可能。
结语
控制餐后血糖,预防糖尿病,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科学的监测,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像白先生这样的高危人群,更应该及早采取行动,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医疗干预,远离糖尿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