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如何避免emo?专家支招!
春季如何避免emo?专家支招!
春天万物复苏,但也是情绪波动的高峰期。嘉兴市第二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步益锋提醒,春季是精神疾病高发期,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如何避免陷入"春季emo"?让我们听听专家的建议。
为什么春季容易情绪波动?
春季情绪波动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其科学依据。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急性精神科三科主任医师谭樨指出,春季各类精神疾病的诱病因子异常活跃,如情绪忧郁、精神分裂症、焦虑、睡眠障碍等。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张玉娟进一步解释,春季光照时间延长,光照强度加大,大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受到抑制,情绪和性腺功能相对活跃,导致躁狂症发作的几率增高,抑郁症患者也容易复发。
此外,春季天气变化无常,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频繁变化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导致机体平衡失调,加剧心理机能紊乱。春风频率过低产生的次声波,以及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减少,都会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头痛、恶心、烦躁等症状。
如何调节春季情绪?
面对春季情绪波动,我们该如何应对?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保持规律作息
《黄帝内经》提倡"春三月,夜卧早行",建议春季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肝胆经脉循行的时间,保证这个时间段的充足睡眠,可以避免耗伤肝血。同时,要调整作息时间,开始规律的校园生活,切莫昼夜颠倒。
适度运动
春季适合进行轻松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太极拳。运动时,身体会释放多巴胺和血清素,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每天坚持30-60分钟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情绪。
健康饮食
春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注意冷热适宜。可以适量食用养肝食物,如韭菜、香椿、芹菜等。同时,要保持饮食多样化,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心理调适
学会控制欲望,减少主观欲望的需求。目标不要太多、太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适时取舍,给心灵做减法,经常怀有一颗感恩知足的心,不盲目追逐虚妄的东西,不过分攀比拥有的事物,真正做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接触自然
大自然具有疗愈作用。当被情绪困扰时,不妨换个环境,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观赏鸟语花香。登上高山,会顿感心胸开阔。放眼大海,会有超脱之感。走进森林,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清新。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这些以静制动的宣泄方式,都能帮助你缓解焦躁情绪,以静雅的心态平息怒气。
如何区分正常情绪波动和抑郁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甘照宇提醒,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抑郁症并非仅仅是"心情压抑",而是一种疾病,一般的表现有:
- 情绪低落: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沮丧,易哭泣,愉快感缺乏,典型有晨重暮轻的节律(早晨情绪更低落,傍晚有所减轻),少数患者表现为面带微笑、内心痛苦;
- 兴趣减退:做事提不起兴趣,没干劲,缺乏动力;
- 精力下降:整天无精打采,即使没做什么事,仍觉体力不支;
- 思维障碍:思考问题和联想困难,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自觉记忆力下降;
- 自我评价低:自卑、自责,认为自己无用、无价值,甚至是他人的累赘;
- 消极轻生:感到悲观绝望、生不如死,伴自伤、自杀行为;
- 行动迟缓或激越:动作缓慢,回避社交,经常卧床、闭门不出;严重时不吃不喝、不语不动,或表现为烦躁、坐立不安;
-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眠浅易醒;食之无味、食欲下降、体重下降,也有表现食欲增强、暴饮暴食、体重增加;性欲下降。
如果一个性格开朗外向、乐观健谈的人无缘无故变得孤僻少语、悲观消极,而其抑郁情绪无法用成长经历或重大生活事件去解释,且采用自伤的行为来宣泄情绪或获取快感,就应考虑为病态。
总之,春季情绪波动是常见现象,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调节。但如果症状持续且严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