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光绪真正死因,2008年被一份研究报告揭开,真相太残酷,死的太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光绪真正死因,2008年被一份研究报告揭开,真相太残酷,死的太惨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3629820_121144222

光绪皇帝原本只是醇亲王奕譞的长子,他之所以能够继承大统,一方面是因为慈禧皇太后亲生儿子同治帝载淳早夭,无子嗣可继承皇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慈禧皇太后心怀权谋,希望立一位年幼的君主,以便再次掌握实际政权,而后者更为关键。
因此,在同治皇帝临终之际,慈禧皇太后独自决定,压制众说纷纭,使她胞妹醇亲王福晋的儿子载湉(当时四岁)登基为帝。

作为清朝最后一位一生都居住在紫禁城的皇帝,他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议和谜团。由于他本人与慈禧太后在政治上的不合,有人提出了毒死说,认为他可能是被人故意毒死的。
此外,光绪皇帝的死因记录相对简略,没有提供详细的医学描述,只有太医院对死前每次问诊的记录。这种不足使得人们对他的死因产生了疑虑。
那么,光绪皇帝究竟是因为先天不足忧思成疾,还是真的如后人怀疑版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然受人操控而被毒杀呢?

身如浮萍的光绪皇帝
从幼时起,光绪皇帝就身体羸弱,多病缠身。后来,他更是长达近二十年的遗精病折磨着他,导致了“肾经亏损太甚”的状况,伴随着耳鸣脑响、腰腿酸痛等症状。
光绪皇帝常年患感冒及脾胃疾病,几乎是时时刻刻都需要依赖药物,汤药、丸药几乎成了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饮食方面,身为皇帝的他,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基本的照料。
根据烈宦寇连材官中的日记所述,在人们幼年时,通常都有父母的亲切关怀,照料他们的起居、安排饮食,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即便是孤儿,也会有亲朋好友来慰藉和扶持。而皇上却没有人敢对其表达亲切之情。
据官吏记载:皇上每次用餐都有数十道菜品,但其中离御座较远的食物却常常变质腐烂,或许是因为长时间摆放未动。即便是靠近御座的菜品,虽然没有变质,但大多数都已经陈旧干冷,无法激发食欲。
由于每次都吃得不够饱,甚至有时候想要更换一道菜品,必须经过繁琐的程序向西太后请示。而西太后常以俭朴之德责备,因此即使身为皇帝,却不敢轻易提出更换的要求。
他后来患上的健康问题,或许正源于年少时期受到衣食不节的影响。
可见,载湉幼年和少年时期,慈禧皇太后专心谋权,对幼君的关心甚少,尤其在东太后慈安去世后,对载湉的照料更是不足。这导致了载湉体弱多病,成为慈禧皇太后权谋的牺牲品。
身居高位,却大权旁落
虽然拥有一些政治抱负,然而在位的三十四年里,光绪帝始终受制于慈禧皇太后的私人权谋。
随着外有列强入侵,内有社会动荡的压力增大,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片危机。光绪帝对于国家危机的认识逐渐加深。

在1898年,他决定进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改革,加强国家实力,挽救清朝危机。并且在梁启超、康有为等改革者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洋务运动、新学教育、军制改革等。
起初,慈禧太后对变法持支持态度,或出于对国家前途的考虑,或是出于对光绪帝的顺从。
随着变法推进,慈禧太后开始对变法产生疑虑,她担心改革会触及到她和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最终下令停止变法,并逐渐转向保守的立场。

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光绪帝被软禁在瀛台,变法最终宣告失败,百日维新成为短暂的历史篇章。
此后,这位皇帝的大多数时光便是在瀛台度过的。慈禧则以此为藉口,再次以训政名义直接掌握政权。
由于本就久病缠身,经历了政治上的不得志和打压后,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帝在精神和身体上都逐渐萎靡。
迫于皇权,医者难自处
宫中之人的病症于大清朝一样棘手,问题就在于言语上的忌讳。由于“两宫”(指皇上和皇太后)对于病情有各自的忌讳,医生们因此受到限制,不敢直言无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杜钟骏医生首次为光绪帝诊脉时,光绪帝询问:“你看我的脉象如何?”

杜医生回答:“皇上的左尺脉虚弱,右关脉紧张。左尺脉的虚弱表明先天肾水不足,而右关脉的紧张则表示后天脾土失调。”
杜医生深知两宫的观点根深蒂固,皇太后可能不喜欢听到皇上有肝郁之说,而皇上也可能不喜欢听到自己有肾亏之说,因此便选择避而不谈。
一怕得罪两宫,二怕太医报复,三怕牵连保举人,人人不敢负责的体制,已经决定了治疗的结果。
除此之外,光绪自己对于用药的干涉也不可忽视。
根据当时的《申报》报道,尽管有许多医生为光绪帝请脉,但并不经常遵循医嘱服用药物。
光绪帝本人对医术颇有了解,特别反感使用杜仲和菟丝子两种药物。对于这两种药物的使用,医生如果使用必定被排除在医疗团队之外。关于光绪帝对药物的挑剔,杜钟骏也提到了一件事情。有一天他进入皇宫,碰巧遇到了内监。
内监竖起一根大拇指说:“你的脉理很好。”
杜钟骏很奇怪:“你怎么知道的?”
那人回答说:“我听万岁爷(指光绪帝)说的,你的脉案开得很好。我告诉你,太医们开的药,万岁爷通常都不吃,而你的药方他已经吃过三剂了。”说完这番话,他便飞速离去。
由此可见,皇帝在用药治疗方面完全凭借个人喜好,不遵循医生的建议。这样一位身份显赫的病患,任何人都难以强迫其遵从医嘱。
杜医生的处方被光绪帝认为“脉案很好”,吃过三剂后成为内廷的新闻。
周景涛言辞“颇得圣上欢心”,在短短四天内三次为皇帝请脉,也成为了市井传言;而其他医生的处方,它们的命运却无法预知。
医者仁心,但杜钟骏也搏不过内廷制度。

杜钟骏开出药方后,由人记录清楚,装入黄匣两份,一份呈交太后,一份呈交皇帝。接着,内务府的大臣告诉杜,六天后再次轮到他值班。
杜钟骏对此感到非常不满,便表示:“六天轮流一次诊治,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前后不互相交流,这样怎么可能治好病情。”
内府大臣回应说:“内廷一直都是按照这样的章程进行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绪皇帝的病情又岂能有所好转呢?果然,两个月后,杜钟骏再次前来请脉,断决皇帝之病症已无法医治。
最终,光绪皇帝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逝世于瀛台涵元殿。

一份验尸报告,再起波澜
长久以来,为了维护清朝的声誉或防范潜在的政治动荡,光绪皇帝的逝世原因一直对外宣称为病故。
然而,在2008年11月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召开了“清光绪帝死因研究报告会”,会上由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联合发布了《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他们权威件地宣布:本课题在不能开棺直验目时隔久远、检材条件很差等不利因素困扰下,由光绪帝发砷研究入手,通过对其头发不同截段砷含量的异常分布情况的分析验证,发现并证实了导致其违背常规的砷元素分布的特殊原因。
即光绪帝头发上的高含量砷并非为慢性中毒自然代谢产生,而是来自于外部沾染。
通过对其遗骨表面砷元素的检测和对其殡葬衣物被侵蚀的规律以及衣物上砷元素含量的分布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光绪帝的腐败尸体是砷元素污染的唯一来源。
由砷种态分析得知,光绪帝遗骨、头发、衣物中高含量的砷化合物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经过科学测算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
因此,研究结论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但仍有大部分京史学家认为,此事存疑。
首先,这些能致人于死的砒霜并不是由摄入后经自身机体代谢作用而自然地留于光绪帝的头发内部,却是由外部沾染上去的。
在光绪入土后至取样时,皇陵已经多次被侵入掠夺,原始现场无法达到科学严谨的要求。
其次,据说人服下砒霜之后,根据其体质、药量、胃纳情况的不同,其致死的时间也会不同。
有的可能拖延几天,有的会有数小时,有的则只需几分钟即会死亡。
像光绪帝那样久病虚弱的身体,在超过致死量很多的砒霜的毒害下,恐怕用不了几小时即会驾崩归天。
更何况,当时凡知情者,都明了光绪命不久矣,全然没有下毒的必要。
对于是否是慈禧出于政治斗争,毒害光绪,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
结合验尸结果,有人认为,慈禧担心光绪会在她之前离世,重新掌握权力并彻查旧案。
因此,她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医治,制造了大量关于光绪病情严重的言论,希望借助光绪体弱多病的状态使他先于自己去世,从而在人间悄然离去。
然而,事情并未按照她的愿望发展,却恰巧自己先患重病,无法恢复。因此,临终前,她命令亲信实施毒杀光绪的计划。
以上所述并不执着于任何一种观点,只是光绪帝载湉之死因,本是一件百年疑案,千万别又使之成为千古冤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