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无创血糖仪: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深圳先进院无创血糖仪: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创中心研究员聂泽东团队,在基于生理信息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心电(ECG)及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多模态融合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有望应用于糖尿病慢病管理和高风险人群评估。这一突破性的技术不仅提高了血糖监测的准确度,还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血糖监测的痛点
目前,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是通过指尖采血进行检测。这种传统方法虽然在精确度上有一定的保证,但需要不断刺破皮肤取血,对很多人来说既不方便也有一定的疼痛感,尤其是对需要频繁检测血糖的患者来说,操作起来非常麻烦。此外,由于每次采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无法提供全天候的连续数据,这也限制了人们对自己血糖状态的动态了解。
深圳先进院的创新技术
聂泽东团队提出的新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获取生理信息的时空特征信息,并实现不同模态的决策融合。这种多模态融合的方法能够更全面地捕捉血糖变化的特征,从而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在血糖监测中的MARD值(平均绝对相对误差)达到13.42%,一致性误差网格的A+B区大于99%。这些指标表明,新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而且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可靠性。
技术对比:瑞金医院的突破
无独有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研究中心王卫庆教授团队,也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研发的多重微空间偏移拉曼散射(mμSORS)光谱技术,只需将手掌轻轻贴在检测设备上,就能准确测量血糖水平。
瑞金医院的研究团队通过临床研究,收集了30多万套由金标准静脉血血糖值所标定的mμSORS光谱数据集。结果显示,mμSORS无创血糖检测值与静脉血血糖值之间绝对误差的平均值MARD为14.6%,无创血糖检测值落在共识误差网格临床可接受区CEG(A+B)的占比高达99.4%。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技术无需个体校准,即来即检,适用于不同年龄、肤色和肥胖的人群,为未来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很好的通用性基础。
商业化前景与挑战
尽管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市场上尚无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无创血糖检测仪器。大多数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优化。
商业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 检测精度:虽然新技术的准确度已经很高,但要达到临床应用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 成本问题:新技术的研发和设备制造成本较高,如何实现产业化并降低成本是关键。
- 用户习惯: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也需要时间,需要通过教育和市场推广来逐步实现。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慢病管理、高风险人群评估等领域。市场需求的增长将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全球无创血糖检测器市场销售额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显著增长。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升级。未来,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但要实现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还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如提高检测精度、降低成本、优化用户体验等。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正逐渐成为糖尿病管理领域的新趋势,其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挑战和市场验证的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有望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的监测体验,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