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变成“隐形杀手”:如何应对被动攻击型朋友?
当朋友变成“隐形杀手”:如何应对被动攻击型朋友?
“每次约她出去玩,她总是说‘好啊,我有时间’,但到了约定的时间却总有各种理由推脱;一起做项目时,她表面上答应得很痛快,但实际工作中却总是拖延,导致整个团队的进度受影响。更让人无奈的是,当你指出这些问题时,她不是沉默就是转移话题,从不正面回应。”
相信很多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朋友——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友好,但总是在暗地里通过拖延、敷衍等方式妨碍工作或计划。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被动攻击”。
什么是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一种消极、且避免直接沟通的敌意行为,最常见的是刻意做出与对方期望相反的行为(如刻意迟到、被攀谈时保持沉默)。这种行为有别于直接的攻击,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或敌意。
在心理学领域,被动攻击是最常被误用的心理学术语之一。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曾将其列为一种人格障碍,但后来由于其定义过于狭隘且缺乏科学依据而被删除。APA指出,许多过去被归类为被动攻击的行为,实际上可以归为更广泛的攻击行为范畴,包括明显的攻击行为(overt aggression)和隐蔽的攻击行为(covert aggression)。
被动攻击行为的主要特征包括:
- 习惯性地以非主动方式抵抗预期的工作要求
- 对正常表现要求持有反对、阴沉、固执和消极态度
- 在工作场所通过拖延、健忘和刻意降低效率等方式间接抵抗
- 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习得性无助、拖延、固执、怨恨等行为
被动攻击在友情中的表现
被动攻击行为不仅出现在工作场所,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特别是在朋友关系中。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被动攻击行为表现:
拖延:答应了的事情却迟迟不做,或者故意拖延时间,导致他人不得不催促。
敷衍:表面上答应得痛快,实际上却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
冷战:当发生争执时,不是直接表达不满,而是选择沉默或冷战,让对方摸不着头脑。
故意出错:在一些小事上故意犯错,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转移话题:当被指出问题时,不是正面回应,而是转移话题,避免直接讨论。
这些行为往往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因为被动攻击者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通过这些间接方式来发泄情绪,让对方难以捉摸其真实想法。
如何应对被动攻击型朋友?
面对被动攻击型朋友,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专业的建议:
保持冷静:当遇到被动攻击行为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对方的情绪所影响。避免冲动做出决定或行动。
直接沟通:尝试与对方进行坦诚的交流,直接表达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行为。使用第一人称语句,如“我感到很困惑,因为你答应的事情总是延迟”,而不是指责对方。
设立界限:对于反复出现被动攻击行为的朋友,需要设立明确的界限。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避免权力斗争:不要陷入与被动攻击者的权力斗争中。保持冷静,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
选择合适时机:不要在对方情绪激动时讨论问题,选择一个双方都比较平静的时刻进行沟通。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被动攻击行为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反思关系:思考这段友谊是否真的值得维持。有时候,保持距离或适当退出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被动攻击行为的产生往往源于个体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控制的渴望。他们害怕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担心这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因此选择用这种看似温和实则具有攻击性的方式来表达情绪。然而,这种行为模式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还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面对被动攻击型朋友,我们需要学会识别这种行为模式,并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通过保持冷静、直接沟通和设立界限,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也有助于对方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记住,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处理这些问题,才能让友谊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