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陕西非遗技艺之旅:从西安到延安
探访陕西非遗技艺之旅:从西安到延安
《非遗里的中国》节目组近日走进陕西,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主持人龙洋、单霁翔院长、演员张凯丽以及歌手王二妮一起探访了西安鼓乐、子长煎饼、秦腔等多种非遗技艺,感受黄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西安鼓乐:千年古乐的现代传承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流传于西安及周边地区的笙、管、笛及打击乐器合奏的古老乐种。它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宫廷乐师流亡民间,西安鼓乐随之流入市井,因此有“盛唐燕乐,御苑绝响”之称。
西安鼓乐曲风大气,曲目丰富,结构完整,与一般的民间音乐大相径庭。历经元、明、清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体系的大型鼓乐套曲,至今仍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五线谱,西安鼓乐沿用的一直是唐宋时期的工尺谱(“尺”读chě,通过汉字符号记谱,世界上最早的曲谱之一),由一代代艺人手工传抄。谱上只有音高音低,不能表现时值,演奏者拿到谱后不能直接认出来,必须靠老一辈师傅口传面授,熟读至背诵后才能演奏,千百年来传承不息。
近年来,西安鼓乐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长安云-城市规划馆(北馆)二楼的音乐秘境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东方八音和西方古乐的碰撞。这里的中西古代乐器展现了中国古代八音的代表乐器:埙、鼓、瑟、柷、笙、箫、编钟、编磬。现场观众还可以拿起听筒,听一听它们演奏的声音。
子长煎饼:舌尖上的非遗
在西安市永兴坊文化街区,一家名为“子长煎饼”的店铺吸引了众多游客。省级非遗子长煎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延东正在摊制煎饼皮。子长煎饼的饼皮是由荞麦面调制的面糊摊出来的,白如玉、薄似翼、小若掌、筋而柔。饼皮可以卷土豆丝、胡萝卜丝、韭菜、鸡蛋、豆腐干、小酥肉、卤肉等20多种馅料。
子长煎饼不仅是美食,更承载着文化内涵。在陕西,人们逢年过节必吃煎饼,寓意“吃煎饼剥穷皮”,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春时节,子长煎饼还被赋予了“咬春”的文化内涵,成为迎接新春的重要饮食习俗。
秦腔:西北大地的戏曲瑰宝
秦腔是陕西传统戏曲的代表,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著称。在宁夏红寺堡区,一场秦腔展演活动吸引了周边县区1万余名群众观看。安万剧院带来的《大升官》《包公三下阴》等经典剧目,让观众过足了戏瘾。
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新地乡,秦腔演员们为村民们带来了《花厅相会》《周仁回府夜逃》《兄妹情》《三滴血虎口缘》等经典剧目。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戏曲表演,一边交流着彼此的感受。他们时而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与家人朋友分享这份喜悦;时而跟着戏曲的调子轻声哼唱,享受着戏曲带来的快乐。
秦腔不仅在陕西本地广受欢迎,更在全国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戏曲进乡村”群众村晚活动中,秦腔演员们用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现代活力
陕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创造力。在西安,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在长安云-城市规划馆,观众可以欣赏到中西古代乐器的碰撞;在永兴坊文化街区,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非遗美食;在各类演出活动中,非遗艺术正以全新的方式展现着魅力。
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爱非遗文化。西安鼓乐、子长煎饼、秦腔等非遗项目,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新一代传承人的加入。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陕西非遗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