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10岁女孩追星自伤事件引发思考: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追星?
郑州10岁女孩追星自伤事件引发思考: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追星?
近日,郑州一名10岁女孩因追星遭到父母阻止而选择自伤,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青少年追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心理咨询师王媛媛指出,追星不仅是对明星的喜爱,更是青少年探索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家长应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沟通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偶像观,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追星背后的心理密码
追星行为背后隐藏着青少年复杂的心理需求。心理学专家指出,青少年追星主要有以下几种动机:
情感寄托: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或过度关注学业,感到缺乏关爱。他们将情感投射到明星身上,将其视为心灵的慰藉。
自我认同: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的象征。他们通过欣赏偶像的某些特质,进行自我塑造,形成自我认同,逐渐塑造出理想中的自己。
社交需求:在青少年的社交圈中,共同的偶像话题是融入群体的重要方式。通过收集明星信息、关注节目,孩子们能够找到归属感。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追星?
面对孩子的追星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理解需求,建立沟通
许多孩子对于父母总是对自己喜欢的偶像摆出不以为然的的态度,非但无法理解,甚至感到厌烦。当家长阻挠越多,孩子就越会产生“反抗心理”,反而加深了孩子对偶像的迷恋。父母应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体认到这是孩子的成长需求,同时也应该敏锐观察孩子追星的背後,是否隐含了父母忽略的心理需求:缺乏关爰与陪伴。
当父母发现孩子沉迷偶像时,不要立即用权威方式来斥责孩子,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把追星当作孩子的兴趣、嗜好,用感兴趣的口吻问问孩子:这个明星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喜欢他等,让孩子感觉“我们是一国的”,进而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也可以让“陪孩子追星”成为家庭活动之一。父母可以利用假日和孩子一起去看演唱会、讨论音乐影片等。当父母愿意多花时间跟孩子相处,和孩子一起发掘追星以外的生活乐趣,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爱和温暖,就可以避免孩子把感情过多寄托在偶像身上。
设立规范,培养自律
作为“粉丝”,能够出席偶像活动、购买或收藏偶像周边商品,是一件开心事!不过,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支持偶像必须衡量自己的经济能力,要量力而为。父母可藉著孩子想支持偶像的动机来教育他,例如:让孩子凭藉自己的力量(打工、拿奖学金等)赚零用钱,并学会延迀满足,等存够钱再购买偶像商品。
此外,父母也需要教導孩子,追星应该在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在校学业的前提下进行,与孩子订立一些追星的规则,比如: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作业,才可以看偶像的影片,并规范观看的时间,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当孩子和同学、朋友相约去参加追星活动时,要事先让父母知道活动时间地点、同行者有谁、几点结束等,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转化动力,促进成长
父母也要提醒孩子,除了崇拜偶像光鲜亮丽的外在之外,也要观察其内涵,透过探索偶像的生命故事,了解偶像的内在优点,例如:孝顺、乐观、助人、积极、努力等。藉由“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关注偶像是怎样迈向成功,择优学习,不断地精进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若是孩子心仪的偶像出现负面新闻时,亲子之间应当要适时地讨论,帮助孩子有分辨的能力,引以为鉴,不因盲从而误入歧途。
营造健康追星环境
除了家庭引导,学校和社会也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追星环境:
学校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念,引导他们从明星身上汲取正能量。
媒体责任:减少对明星过度娱乐化的宣传,多报道明星的正面事迹,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饭圈文化引导:抵制不良的饭圈行为,如恶意攻击、攀比等,倡导理性追星。
青少年追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引导,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偶像观,让追星成为成长的动力而非阻力。